“總算定了一點,不會考那實踐學!庇腥税Ш,“可恨我苦讀王尚書那《實踐學與辯證法之考》足足四個月,四個月!”
為了高中,誰敢輕忽?
新學出自皇帝,學吧,萬一考了呢?
不是誰都像唐順之這么有天資,現在他們看著唐順之,只能眼神復雜。
唐順之無奈地說道:“何必埋怨?終究不是一日之功,掄才取士,朝廷也不會僅憑誰將簡字習練好了就另眼相看,我去年便是如此說啊,你們不信!
“……那是你早早便有了那《嘉靖字典》手稿,于你而言何有分別?!”
“……新學出來那已經有兩年了,求學之人自該鑒習一二,我可沒說過一定會考新學。”
“但你時常與我等切磋新學心得!”
唐順之今天是被幾個朋友拉來問罪的,一是怪他早就知道有簡字卻不教他們,二是抨擊這一點。
結果現在費宏說考綱不變,那豈不是讓這些人因為唐順之路子廣、消息多而產生誤判、浪費了許多時間?
唐順之只能苦笑:“我對那實踐學與辯證法,確實喜愛研習罷了。再說,遲早是官學,切磋學問百利而無一害,何必這般幽怨?”
“張國務那般賞識你,今科必定名列一甲,說不定便是前三。到底有沒有點撥一二,說說今科如何考?”
問罪是為了套消息,唐順之哭笑不得:“張國務何等忙碌?況且如今會試在即,我豈能不避嫌,再加拜訪探問?會試終究還是要真才實學,張國務只因我在監內年考時的文章傳了出去,才召我問過一回話,何來那般賞識于我一說?”
他來國子監的第一年,歲考時擔任禮部尚書的張子麟出了題,讓他們議論大明鈔法利弊。唐順之的答卷一鳴驚人,展露出監生里少有的對實務頗有見地,因此被張子麟召見。
但隨后可不是只有那一回,張子麟對于唐順之確實很期待,更透露過一點:皇帝對他那篇文章也頗為贊賞。
“你時時往皇明大學院那邊跑,是不是有何講究?考綱不變,卻可有所側重。聽說你還跟算學院的供奉、教授多有來往,莫非今科以易經為重?”
“……我頗喜算學而已。”
大明萬象更新,唐順之這種愛好廣泛、破不同于其他士子的家伙,如今一舉一動都被他們揣摩。
考綱里,《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這五經,鄉試時便有五經魁首之說。而算學和易經是有許多淵源的,他們又想歪了。
就在這樣的患得患失之中,二月初二,一輛馬車緩緩駛抵京城。
楊慎掀開半片車窗簾子,看了看闊別已四年多的北京城,F在,離城還有兩三里,但已經看得到城外的一些屋舍和模糊的城墻影子。
離開京城之前,他是翰林院清貴。
回來之時,他是南海縣爵、太子賓客,將任戶部右侍郎。
“老爺,取來了!
他并不是專門為了看看北京城感慨一下而掀開簾子,是因為幫他打前哨去取新一期《明報》的家仆趕到了。
楊慎拿好了報紙,放下簾子準備認真看起來。
四年多時間,楊慎的書生氣越來越淡。北京城嘛,他很熟。若說什么新鮮,還有多少能比這些年的廣州更新鮮?
反倒是這期報上的事,與他有關。
前些天在臨清與父親見面時聽他說了,這一期會刊載跟會試有關的內容。
而楊慎回京,在履新戶部之前,第一件要另外做的事就是擔任會試主考。
皇帝對楊廷和的補償、對總理國務大臣的既信重又防備,從這個安排里就可見一斑。
看了看上面公布的考制,除了正副榜和名額的設置,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評卷規則的改變。
楊慎想起在廣州的經歷,嘴角不由得微微翹了起來。不起眼的一個變化,其實將要潛移默化地讓將來的士子們人人都得重視一下算學。將來的官,那得會算賬啊。
想一想,將來皇榜掛出來,除了名次,還會有一串數字顯示他們的分數,那這串數字能被忽略嗎?
另外,禮部這次還將專門安排一日,支持士子們咨詢自己答卷上各題所獲各人的評分;厝ブ,他們不得自己好好算一算?
當然了,誰打的多少分,他們不知道。專人謄錄好一張表格,叫了名字之后把那張紙遞給考上就算完事了,自己回去算,美名其曰幫助舉子明白自己學問各處之長短優劣。
都是小細節,卻有大作用。
楊慎知道,陛下這是要自己來把這些小細節上的工作組織好,做到位。在廣州,就有很多這樣的小細節。
離入城還有一些時間,楊慎一頁頁地往后看。
再翻到一版時,他愣了一下。
這一版,沒有分成一格格的各種“新聞”,整版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
《御批三國演義》。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原著:羅貫中。較注:林希元。
楊慎愕然看著“御批”兩字,皇帝在《明報》上整這個活做什么?
陛下親自安排,要在《明報》這樣重要的物事上刊載話本小說?
這個《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翰林院悠閑期間,楊慎這個狀元郎、首輔之子,也是很輕易地找來讀過的。脫胎于陳壽的《三國志》,卻又別有意趣。至于說文采嘛……楊慎表示一般般,當時也只是消磨時間。
現在,楊慎凝重地開始看下去:既然是御批版,其中必有皇帝的一些評點吧?只消對照舊版,就能從中源源不斷看到陛下的一些傾向和想法?也許皇帝就是這個用意。
然后他便如遭雷擊。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大世將臨,朕批閱三國故事,以為此書當作官紳、蒙童皆可細讀之作,可辨忠奸、思取舍、察道術、知利弊、明得失,特命明報行校注刊載之,以便天下人傳閱。制詞一闕,以饗臣民!
楊慎懵了,眼睛死死盯著這首《臨江仙》。
狀元郎一字一字的品味著,只感覺渾身汗毛直豎。
幾年不見,陛下竟還有這等文采?
當年怎么沒有絲毫展露?
這只是一方面,從廣東歸來的楊慎也不再是當年那個在人情世故、官場智慧方面短板明顯的楊慎了。他很快就意識到,這一期《明報》傳遍天下之后,世人會怎么看待悟出了新學、志向遠大的皇帝?他還這么有文采!
足以流傳百世的曠世佳作!
就連楊慎,此刻心目當中的皇帝也隱隱有了一些別樣的光彩,那似乎是只能仰望的存在。
就是……怎么感覺……感覺自己曾經有過這種感覺?好像是當時國策會議上金杯共汝飲之時……
“老爺!老爺!黃錦公公親自迎來了!”
楊慎聞言大驚:“什么?”
黃錦真的奉命在城門外等候,楊慎連忙下了馬車過去,受寵若驚地說道:“陛下恩重如此,臣愧不敢當!”
這當然是朱厚熜的意思,楊慎知道該怎么說話。
黃錦的神情也有些古怪。
確實,費宏等人回京時,都不曾有這個待遇,他也不知道陛下為什么讓他親自來迎接一下。
但這一幕還是被很多人看到了,大家都只是在想著:皇帝用這種特別的方式,表達了他對于選立了他、擁護他推行新法的楊廷和的圣眷,讓南直隸的人掂量掂量楊廷和總督南京的分量,也讓費宏知道聽皇帝的意思好好干、將來不會差。
只有朱厚熜自己知道是因為什么,其他的就讓別人解讀唄。
養心殿里,等楊慎行了大禮拜見之后,朱厚熜才問道:“那《臨江仙》,如何?”
楊慎愣了一下,隨后回答:“陛下文才,臣望塵莫及……”
朱厚熜壓制著楊目前犯的古怪,只不過刊載那《三國演義》,實在是他要借此推廣簡字、潛移默化輸出一些理念和影響的一個重要手段。而既然要做這件事,缺了那首詞,總感覺不對勁。
況且……如今的楊慎,只怕不會再有那種心境了。這首《臨江仙》,萬一他將來不寫出來了呢?廣東那邊的奏報顯示,楊慎已經越來越變成了一個精通實務的工作狂。
“謬贊謬贊,吃飯吃飯!
朱厚熜一桌酒菜相迎,國務殿里,費宏與幾個國務大臣相視無言。
楊廷和辭陛時,陛下單獨設宴相送。
楊慎回京時,陛下命黃錦出迎、設宴接風洗塵。
但大家都知道,皇帝是有“犒賞”楊慎當時那一莽撞、將楊廷和逼成了新黨黨魁的心思。
此外也是給大家看的:跟著陛下走,圣眷大大有。
什么叫君臣相宜。
第294章 道長道尊相見
“快!快去把壬午本找出來,立時找人手刻印!
京城某書局內,掌柜忙不迭地吩咐著。
“掌柜的,要印也是印《明報》上的吧?”
“那是御批版!誰敢私?況且半月才續刊一回,怎么。恐皇潜菹录热话l了話,讀書人等不及之下,定然會找壬午本來看!”
書局掌柜覓得商機,那《三國志通俗演義》,必定要開始行銷于世了。
這是大部頭啊,足足二十四卷,一套能掙多少錢?可既然有了金口玉言,起碼天下想當官的人都會備一套!
乖乖……
京城書刊業的商人們最近這幾個月都很不安,明報行的成立給了他們極大的壓力。簡字和編排新體例的出現,不知道會不會成為嚴格的規矩。
那《嘉靖字典》,也還沒允許他們私印。
跟皇帝沾了邊,誰敢冒險?
現在,皇帝總算帶了個大機會給他們。御批版不用想,但那已經出現了幾年的壬午本,總可以加印吧?
這掌柜瞄準的是讀書人,是想當官的人。
但還有人,瞄準的卻只是普通人。
崇文門外,已經因為北京城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商業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