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義軍奪取明朝腹地之時,反倒讓后金占據了宣大薊遼等要地,就等于整個北方都要暴露于后金鐵騎之下。
所以張順在制定東征戰略之初,設定的最低目標就是奪取太原。
如果說由澤潞沁遼一府三州之地的上黨地區乃“天下之脊”,那么太原便是“襟四塞之要沖,控五原之都邑”的“天下肩背”。
昔日唐天寶年間爆發安史之亂,太原留守李光弼堅守太原城,大敗叛軍史思明、蔡希德十萬大軍,為后來唐軍收復兩京,平定叛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而其后的宋朝雖失燕云十六州之地,同樣能夠依托太原,重建北方防御體系,占據天下核心區域。
而等到靖康年間,太原一失,北方之地盡棄。
北宋再也不能像大唐那般重整天下,恢復河山,遂成南北二朝矣!
據此,張順深刻的認識到太原的戰略地位。
正所謂:“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為河東之根本”,太原在則山西在,山西在則北方安。
故而上黨地區的澤潞沁遼雖然重要,但是不及太原遠甚。
想到此處,張順不由搖了搖頭,笑道:“山西巡撫楊文岳不過一營人馬而已,如今駐守潞州已經是勉力支撐,何須動用這許多人馬?”
“何況南路軍主帥洪承疇、左帥李信皆非庸人,如此兵力優勢,又何須相助?”
你道張順為何有這般說辭?
原來當初計劃之初,張順、洪承疇等人便制定了“緩攻上黨,速奪太原”之策。
對義軍而言“太原重而上黨輕”,對明軍而言則“上黨重而太原輕”。
義軍亟需奪取太原,和陜西邊地連成一片,重整北方防御體系。
而明軍則亟需將義軍據在上黨以外,以保證北直的安危。
太原對明軍來說,不是不重要,而是由于太原城距離宣大三鎮較近,精兵銳卒環衛,自認不懼義軍圍攻罷了。
所以戰前,張順故意和洪承疇、李信約定“緩攻澤潞,示敵以弱”。
讓大明朝野上下產生僥幸心理,認為義軍士卒戰力不足,“順賊”野心不大,以動搖其決戰決心。
實際上這一戰略欺騙非常成功,雖然大明先后派遣了左柱國朱燮元、兵部尚書楊嗣昌作為督師對抗義軍,實際上重心一直在義軍和后金之間搖擺不定,至今也未曾大規模調動宣大薊遼四鎮精兵入關對抗義軍。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如此大好機會之下,張順若不趕快奪取太原,難道還等大明、后金動員起大軍再作計較不成?
在稍作了解當前形勢之后,張順便對射塌天李萬慶下了死令道:“霍州為我軍要地,靈石為我軍退路。將軍須分兵千余駐守霍州,自領士卒兩千死守靈石!
“此戰過后,靈石在則封侯可期,靈石失則提頭來見,請君慎之!”
李萬慶聞言一凜,萬萬沒想到張順居然下達如此命令。
人常言“柿子撿軟的捏”,那山西巡撫楊文岳麾下不過一營人馬而已。
實際上他之所以提這個建議,并非是想讓張順親率大軍夾擊潞州楊文岳,而是想自提兵馬東進,以便建立些功業。
結果如今只需駐守一縣,便能白得如此功勞,哪有何必冒險行事?
想到此處,李萬慶連忙顧不得衣甲在身,三叩九拜,口稱萬歲道:“靈石在則萬慶在,靈石亡則萬慶亡。李某誓與靈石共存亡!”
眼見得到李萬慶反復保證,張順這才放心的離開了靈石,率領大軍一路北上搜尋孫傳庭等部。
大軍行了兩日,不曾想卻突然聽聞義軍在祁縣境內與明軍發生大戰,張順便連忙催促士卒馬不停蹄一路向祁縣趕去。
結果趕到祁縣,戰事卻早已結束,孫傳庭率魏知友、張大受部退往交城去了。
于是,兩軍合兵一處,張順見了孫傳庭,述說其離別之事,這才知道。
原來當日,孫傳庭背水列陣和左督師朱燮元率領明軍萬余精銳鏖戰許久。
明軍“炮不如人”,屢次被義軍擊退,討不得便宜。
等到傍晚,雙方筋疲力盡之際,孫傳庭命令用船只載張大受部騎兵五百從汾河上游登岸,猛沖明軍右翼。
明軍抵擋不住,不得不往后退卻。
義軍騎兵借機而出,砍殺明軍炮手,奪取明軍火炮二十余門。
朱燮元見事不可為,這才整隊而退。
而此時義軍以少擊多,也早已經疲憊不堪,遂渡河而西,奪取了汾河西岸的交城暫作修整。
第229章 鳳凰城
太原城位于太原盆地北端,三面環山,西面臨河中、南部為河谷平原,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
東部山地通稱東山,是太行山的支脈,主峰為罕山。
西部山地為呂梁山東翼,主峰北云頂山為附近最高峰。
北部系舟山,本是忻定、太原兩盆地的界山。
其間的石嶺關與天門關,號稱“北門鎖鑰”,古為兵家必爭之地,防御由北面而來的敵人。
然而正是太原這種獨特的地形,決定了它在防守北面而來的敵人的時候,有很大的地理優勢。
而在防守南面而來的敵人的時候,反倒有種被人“甕中捉鱉”之感。
故而朱燮元久攻孫傳庭部不下,退后太原以后,遂遣參將姜襄駐守太原縣,遣副總兵李輔明駐扎舊縣圪塔,以御義軍。
那太原縣在太原府城西南四十五里,城周七里。
原本這太原縣喚作平晉縣,乃是宋太宗趙光義平定北漢以后設置,其縣城在汾河東岸,距如今太原縣城二十里。
洪武初,平晉縣城為洪水所沒,山西巡撫及太原知府遂上書朝廷,請求重建。
經過核準以后,選定汾河以西的晉陽城,也即昔日趙光義焚毀太原城遺址處新建縣城,謂之“太原縣”。
而山西副總兵李輔明駐扎的所謂“舊縣圪塔”,其實就是當年平晉縣城遺址。
由于此地是一個高出附近地面不少臺地,正好可以在此安營扎寨。
這兩處一個位于汾河以西,一個位于汾河以東,處于太原城以南,正合堵住了義軍北上之路。
當張順攜孫傳庭、魏知友、張大受、楊承祖、張如靖、王忠等五營人馬沿著汾河而上,趕到太原縣城的時候,果然見明軍謹守門戶,防御森嚴。
他又派遣士卒,探查附近情形,不多時也得知有一營兵馬駐扎在河東“舊縣圪塔”。
那宋獻策盯著太原縣城看了半晌,不由欣喜道:“殿下,此處亦有一番典故!
“哦?不知是何典故?”張順早已經習慣他神神叨叨的模樣,不由配合地問道。
“昔日大唐龍興于此,及其德衰,后唐、后晉、后漢和北漢又皆由此而興,龍氣彌漫,故又稱之為‘龍城’!彼潍I策捋了捋胡須,不由笑道。
“及宋太宗趙光義攻克此城,為了斷其龍脈,彌其龍氣,故而毀晉陽,設平晉,以壓勝之!”
“哦?”此事人所共知,張順對此不置可否。
“這事兒本不稀奇,只是稀奇的是,等到明初天下方定,大元擎天柱王保保身死,這平晉城竟然恰巧遭水而毀,豈不怪哉?”宋獻策不由神秘莫測地笑道。
“水火無情,天數使然,又何怪焉?”張順聞言哂然一笑,心道:哪里還沒有點天災人禍,我且看你如何吹噓。
“水火無情,天數使然?”宋獻策聞言一愣,隨即不由恍然大悟道,“舜王所言甚是!”
“話說平晉城為水所毀,諸臣上書朝廷,又在晉陽舊址,復建太原城。”
“這明代復建的太原縣城內,共有九街十八巷,四周城堵五十一堵,敵臺三十二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
“設有四門,其中北門被稱為奉宣門,城門洞向北甕城門洞向東,表示鳳首向東顧盼,有‘丹鳳朝陽’的含義!
“甕城內外出路南北兩側各有一眼水井,象征鳳之雙目!
“東西兩座甕城分別為觀瀾門和望翠門,這兩座城門的外門洞向南,猶如鳳凰的雙翼!
“南門則被稱為進賢門,代表鳳凰的尾巴!
“城內的十字街又猶如一只巨大的鳳凰,占據著高臺,故而此城名曰:鳳凰城!”
草,張順聽到此處,差點當場罵出聲來。
你道為何?
原來這水本來就有龍的寓意,而鳳凰二字更容易讓讓聯想到“火”、“朱”二字。
宋太宗趙光義用來壓勝晉陽龍氣的平晉城為水所毀,豈不意味著龍氣復興?
而新的鳳凰城在洪武初年又在原本的晉陽遺址上重生,豈不意味著龍脈新成?
“那……那宋先生的意思是?”張順不由試探著問了一句。
你這廝不會想讓本王毀了“鳳凰城”吧?
宋獻策聞言笑瞇瞇道:“我曾聞昔日洪武命劉基斬斷天下龍脈,以求萬世永續,今知其謬矣!
“雖說天下龍脈皆可斷,但哪有自斷其脈的道理?”
“故而,以吾度之。明者,火德也!鳳凰城者,明之龍脈也!”
“舜王若能據其脈,掠其氣,明亡可知矣!”
好家伙,你這廝神神叨叨半天,就是論證一下攻打太原縣城的重要性?
張順雖然哭笑不得,不過也不得不佩服宋獻策這廝眼光毒辣之處。
實際上對東、南、西三面環山的太原府城來說,汾河兩岸的太原縣城和“舊縣圪塔”正是其南面的兩扇大門。
若是大門洞開,太原府一座孤城又能堅持到幾時?
只是如今天色已晚,明軍又守備森嚴,義軍遠道而來,士卒疲憊,恐怕一時三刻卻難以攻克。
張順皺了皺眉頭,不由左顧而言他,哈哈大笑道:“這左柱國朱燮元好大的名聲,我道他如何本事?”
“不曾想,只和咱們的孫將軍交手一次,便退回太原,擺出一副‘抱頭挨打’的架勢,吾知其怯矣!”
那孫傳庭等人剛剛聽了宋獻策一通讖緯之詞,又聽到張順如此自信,也不由紛紛大笑起來,士氣也為之一振。
“舜王殿下,為今之計,當安營扎寨,明日再行破敵!”那孫傳庭也并非不知兵之輩,自然知道張順抬高自己,貶低朱燮元,是為了做長久打算,不由連忙諫言道。
張順抬頭看了看太陽,日頭已經偏西,便借坡下驢道:“好,如今天色將晚,咱們姑且退入晉祠,暫且休息一晚!
晉祠在太原縣城西南十里懸甕山南面,又稱晉王祠。
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后而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