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淮東大案
本章為本書唯一的盟主“讀者唐”加更,欠一年多了。
時間從從容容地跨入乾祐八年,從去歲冬起,到今歲春,最令漢天子感到欣慰的事情,不是開疆拓土,再添功業,全取漢中,而是因黃河水患,而受災的青、淄、鄆等州數十萬的百姓,沒有一人餓死,并且在各州官府的賑濟、協調下,遷徙重建家園,開墾田畝。
當然,這是各地官府、御史報上來的喜訊,新年到來之際,劉承祐沒有掃興,權且當真了,廣而揚之,以彰大漢之吉。不過循后,劉承祐即遣兵部侍郎王敏,持節往巡齊魯,察看安民情況,黜置地方。
上元佳節,宮中降詔,全城同慶,內外后妃、臣僚、軍民一起辭舊迎新;实蹌⒊械v親臨皇城城闕,接受百姓朝拜,聚集于皇城宮門前的東京百姓有十萬人。
以規模宏達,樞密院直接調動了在京的右廂龍棲軍,維護秩序,F場人潮洶涌,比肩繼踵,“萬歲”的呼聲如潮水般洪亮,幾乎撼動開封城。
宮中新制煙火,于城闕后釋放,以期全城共賞。絢爛的煙花,持續了足足半個時辰,爆發出了美麗與璀璨,吸人眼球,似乎象征著大漢國運之昌隆。
當夜,皇帝于崇元大殿設筵,宴請五品以上臣僚勛貴,君臣盡歡,宴至子夜方休。劉承祐也酒醉,夜宿于坤明殿,借著酒興,將大符折騰了個夠,強行讓這位賢后嘗試了些新姿勢,而后生了好幾日的悶氣。
上元節的狂歡之后,朝廷上下一切,慢慢地又恢復正軌。官民尚且沉浸在節日歡樂的余韻中,皇帝劉承祐又舉起了天子劍,這回目標所指,卻是淮南漕運。
“事情都查清楚了?”崇政殿內,劉承祐身體有些隨意地歪斜著,瞥著侍立在下的大臣們。
候在下邊的,有李濤、范質、薛居正三名宰臣,再加上左都御史趙礪。說起來,這四名掌握朝政實權的大臣中,最勵志要屬趙礪了,從一微末小吏到留臺御史,直到被劉承祐看中,一步一步,升至御史臺高官,如今主掌都察院,仍舊井井有條,似乎還沒達到其能力的天花板。
“陛下!”面對皇帝沈淡的表情,大臣多為之懾,還是范質出頭,冷靜地說道:“經過初步查證,乃是淮東轉運司下幾名職吏,在轉運損耗上作假,欺上瞞下,中飽私囊,昧朝廷官糧售賣,以謀私利!
后晉時期,漕運輸送,不給斗耗,職掌綱吏多以虧欠抵死。大漢建立之后,也如是,后王樸察其事,上表朝廷,于是從乾祐三年開始,漕糧轉運,每斛給耗一斗。
這是個合理的政策,也是給漕運官吏以恩典,但是,也給了貪鄙之臣在給耗上做手腳的機會。此番在淮東轉運事上,一干人上下合謀,所貪之糧,足有兩萬多石,以大漢如今的糧價來算,價值近四百萬錢。
“朕原念綱吏之苦,于給耗上與其恩典,他們就是這樣報答朕的嗎?”劉承祐并不像動怒的樣子,但語氣令人生懼:“區區幾名小吏,就能欺上瞞下,做下此等貪瀆大案?朕不信,你們學問見識出眾,信嗎?”
聞問,趙礪站了出來,以一種陳述的語氣說道:“淮東轉運使趙鳳,曾受到百姓舉告!”
“既然受到舉告,沒有查證嗎?沒有個結果嗎?嗯?”劉承祐當即質問道。
“是都察院的疏忽,臣辦事不力,請陛下治罪!”趙礪趕忙道。
劉承祐也不管他是否以退為進了,擺了擺手,語氣疾厲道:“此事還沒有個最終結果,你先別忙著請罪!就這個趙鳳,給朕查!他若清白,朕與他清名,否則……
此事要深挖,不管牽扯到什么人,一律不得姑息。若非氓吏中尚有良臣,朕豈能知道,漕運之中,已有如此弊政!大漢立國才多久?天下尚未一統,就有如貪墨大案!”
“看起來,一個孟漢卿,還不夠讓人警醒!”劉承祐喃喃自語,說這話時,瞥了一眼范質。
而范質顯然也感受到了皇帝的目光,似乎有些帶刺,但其保持著平靜。
劉承祐顯然不罷休,繼續提出一個疑問:“淮東轉運出現了如此大的一筆虧欠,上下竟無所覺嗎?御史呢?淮東按察司呢?”
“臣回衙之后,必定徹查到底!”趙礪立刻做出一個保證,表情有些嚴酷。能夠感受得到,皇帝對都察院工作的一些不滿,他心頭也有些怒氣,怒那些影響他在皇帝心中地位的人。
范質則拱手說:“淮東按察使鄭仁誨患病,難以操持繁務,或許給了下屬一些不法不肖之吏相互勾結因緣為奸的作惡機會!”
“如此看來,這淮東上下,問題是不少啊!”劉承祐直接氣笑了。
“淮東與淮西,畢竟是新占之地,歸附大漢的時間,還不算長。上下留有一些偽唐之余毒,也是可以理解的,需要朝廷逐步清除,自可歸治!”李濤低聲說了句,不知是解釋,還是安慰。
劉承祐則道:“李卿就不必替朕自欺欺人了!按察司、轉運司皆是朕所設立,上下主事職吏,也多漢臣,若將過錯都諉于金陵舊吏身上,可有失偏頗了!”
“大漢官員職吏出了問題,朝廷與吏部,反省自查以防微杜漸,才是最重要的事!”
“陛下圣明,老臣愚昧!”聽皇帝語氣不善,李濤趕忙應道。
此時殿中,還沒有被皇帝針對過的,只剩下三司使薛居正一人了。如此,反使得他心懸巨石,在皇帝把無名之火發向他之前,主動進言道:
“陛下,經察,各地官糧之倉儲、轉運,所用之斗具有大小之分。有奸吏,入庫、出倉以小斗計,給耗、轉運以大斗計,如此貪墨官資。另外,百姓變賣糧食以換稅錢,往往有奸人以大斗充小斗,占盡黔首便宜,使民有苦而不能訴……”
“呵!別看區區一個斗具,卻關乎國計民生!”劉承祐盯著薛居正,說道:“既有所察,就當有所更改,撥亂反正!”
“三司建議,由朝廷制定標準銅斗,下發各道州府縣,由各地官府按模鑄造推廣,此后斗具之使用,一律依從朝廷所定。至于其余大小斗具,約期以廢除,期至后猶有使用者,一經發現,嚴罰重懲!”薛居正當即道。
“此議甚可!”劉承祐當即點頭,想了想,又道:“不只是斗具,其余量具,也當由朝廷制定統一標準,以便民便官!”
“陛下睿智敏捷,舉一反三,臣佩服!”薛居正作恍然狀,似乎想以一句恭維,緩解一下皇帝的心情。
深吸了一口氣,環視了一圈承受完他怒氣的重臣們,發泄釋放完,這心情已然舒暢許多了。但臉上,仍舊不加辭色,道:“諸卿退下吧!記住,淮東之事,定要查他個水落石出,給朕也給朝廷一個交代!”
“是!”
第292章 趙普復命
“淮東的事,你也派人去查,朕要知道真實情況!究竟有多少人涉案,京內是否又牽扯了什么人,朕都要知道!”喚來李崇矩,劉承祐一副不怒自威的表情,淡漠地吩咐著。
聞令,李崇矩依舊沉穩而干練,并不廢話,抱拳即道:“是!臣立刻去安排!”
“等等!”劉承祐揮了下手,略作沉吟,道:“秘密進行調查,不要引起別人的注意!”
“是!”李崇矩腦海中只閃過一念,應道。
關于此次淮東貪腐案,劉承祐雖然把幾名宰臣的叫來耍了一通威風,但終究是將之下放刑部與都察院調查處置。這種情況下,劉承祐并不打算節外生枝,至于動用武德司,只是想加一道保險了。
從淮東此案目前的情況看,轉運司、按察司連同都察院,似乎都出了些問題,劉承祐豈能不引以為戒。而關鍵的問題是,這三衙都是劉承祐設立抑或改制的,深深地烙刻著屬于他這個皇帝印記。出了此等大案,不管別人怎么看,至少在劉承祐這里,是對他威信與臉面的一種傷害。
“武德司在淮東布有多少探子?”劉承祐問。
“回陛下,各級探吏共計67人,其中包括都知在內的精英人手12人!”李崇矩不假思索,答來。
“人太少了!還需擴充!”劉承祐看著李崇矩,吩咐道:“朕不需要做到完全監控,那不現實,但至少在有些風吹草動之時,能夠有所察覺!”
“臣明白!”李崇矩還是那般沉靜的表現。
“去吧!”
“臣告退!”
“陛下,給事中、禮部侍郎使蜀歸來,殿前候詔復命!”心情煩躁間,張德鈞前來通稟。
“他回來了?”精神稍有提振,劉承祐即吩咐一聲:“宣!”
未己,趙普一身一絲不茍的官袍,穩步入殿叩拜。
“趙卿免禮!”劉承祐打量著趙普,目光在他身上掃視著,輕笑道:“看來成都養人!”
使蜀一趟,趙普整個人明顯富態了些,圓潤了些。面對皇帝的調侃,趙普有些尷尬,不過還是豁然道:“臣在成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孟蜀主臣,熱情款待,十數日下來,身體也就胖了!”
在和約達成之后,趙普還在成都多待了些日子,名曰游賞,實為刺探。大抵是為了秀肌肉,打消日后漢軍伐蜀的念頭,孟昶還主動去郊外檢閱軍隊,并讓趙普一行人隨行。殊不知,如此反到讓人看出其心虛。
“看來所談甚歡啊!否則孟昶君臣何以如此厚待!”劉承祐說道。
聞言,趙普取出一封本章,遞呈給劉承祐,道:“經臣與蜀相李昊、毋昭裔襄談,共達成和議四條,請陛下過目!”
接過,翻開察看起和議細節,嘴角也不由自主地勾起,一副滿意的神情。當然,劉承祐關注的,也只有歲貢明細了,再沒有比這更實在的了。
合起冊頁,劉承祐看著趙普,溫和道:“趙卿果不負使命,這也算意外之財,但對于大漢而言,也不是一筆小數目啊。卿此番使蜀之功,值得大力褒獎啊!”
面對皇帝贊揚,趙普面上雖露喜色,但言辭還是十分謙恭的:“陛下,臣實在不敢拘功。此番所以議定,一者,仰賴陛下天威;二者,大漢將士浴血苦戰之功;三者,也是孟蜀君臣志氣已喪,軟弱可欺!
“看來,趙卿往成都一通,所獲匪淺吶!”聽趙普之言,劉承祐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見他仍舊站著,吩咐賜座上茶,道:“與朕講講,成都見聞!”
“是!”恭謹落座,趙普稍微組織了下語言,從容敘來。
“……遞交國書之后,臣游于成都市井,情況果如武德司所報,因蜀廷加征之故,人心浮躁,民情不安,斗米價格,已至二十四文,每有新糧,往往遭到哄搶。成都羅城,周圍近三十里,兩江懷抱,交通便利。
蜀廷于成都周遭筑羊角墻,規模龐大,乃孟昶早年所建,以作防御,周圍近五十里,然多破損,臣到時,發覺蜀廷正調動民力修繕!
“據說蜀國糧價最低時,至于斗米四五錢,到如今,這是翻了數倍了!”劉承祐道。
“前兩年,為固秦鳳御備,蜀國錢糧,多輸北方,然道路轉運不便,百萬軍糧輸送,耗損巨大。后連遭大敗,軍情緊迫,國中糧秣,皆緊先供給邊關,再兼奸商作祟,是以成都糧價,居高不下。臣還京之時,嘗建議潛伏之武德司吏,秘密勾連蜀商,繼續抬高糧價……”趙普說。
聽其言,劉承祐卻道:“趙普,你這是嫌成都黎民生計不夠艱難啊!”
分明注意到了劉承祐嘴角的那絲笑意,趙普應道:“臣一路入蜀所察,因孟昶早年善政,蜀民多感念之。但再大的恩德,也敵不過衣食冷暖。百姓生計艱難了,其民氣自壞,方有益于我朝將來收取兩川。
否則,即便將來收取成都,朝廷還需花更大精力去消除孟昶的影響,聚攏人心。眼下,蜀國君臣,正自敗其國運,臣不過建議,推波助瀾罷了!”
點了點頭,劉承祐示意他繼續說。
“蜀相李昊與毋昭裔一起宴請臣,臣赴宴,李府堂間明燈數十,彩緞數百,筵席之上,珍饈百碟,侍候之仆人、女婢、樂工、歌姬、舞娘上百,其奢侈鋪張,令人咋舌……”趙普描述道:“為了收買于臣,李昊與毋昭裔竟贈臣絹兩千匹!”
“真是厚禮!”劉承祐也不禁嘖嘖嘴。
注意著劉承祐的眼神,趙普趕忙解釋道:“所收之絹帛,已隨臣返京,將盡獻與內帑!”
對于那么一大筆財富,要說不心動,那是假的,然而,李、毋二人,一次就是兩千匹,出手過于大方,讓趙普根本不敢私藏。
對于趙普的美意,劉承祐并不拒絕,而是笑納了,并且調侃道:“聽說,還有幾名蜀女,隨你北歸,此番是縱享艷福吧!”
聞言即心頭一驚,趙普欲起身辯解。見他有些緊張的臉色,劉承祐擺手道:“無妨,朕知你此番,少不了虛以委蛇、逢場作戲之事!”
“多謝陛下體諒!”趙普松了口氣。
“至于那幾名蜀女,既是人家的饋贈,那般收下吧,也別拂了一番美意,養在府中,就當朕對你此次成都之行的賞賜吧!”劉承祐笑道:“聽聞蜀女嬌柔玲瓏,可要注意身體啊!”
“謝陛下!陛下說笑了!”皇帝開玩笑,趙普卻更加陪著小心了。
玩笑一止,趙普又將蜀宮中的情況,尤其水晶宮殿中的筵席場面,也講解了一番,語氣中仍不免感慨:“據聞,為在摩珂池營建水晶宮殿,前后歷時一年半,花費之錢糧,可當秦鳳、及漢中鏖戰之損耗!
聞言,劉承祐也是不禁感慨:“國運不濟,孟昶君臣,猶奢靡至此,焉能不亡?再深厚的家業,也經不住如此揮霍!”
“另外,臣還發覺,蜀國朝堂之上的矛盾,已然十分尖銳!”趙普又道。
“說說看!”
“主要以毋、李等宰臣與樞密使王昭遠之間的政斗為主,毋、李主和,此番和約,也是二者極力推動促成的。倒是王昭遠,始終反對,甚至拒絕了孟昶的邀請,參加御宴,孟昶已有不滿!”趙普說著,又將王昭遠對此次和議的一些言論與態度說了一般。
聽完,劉承祐卻是感慨道:“我們嘗鄙王昭遠名不副實,好高騖遠,紙上談兵,如今看來,蜀廷上下,倒以此人,最有骨氣了?”
“不過政爭罷了!”趙普道:“李、毋等人,對臣積極逢迎,只怕他們,未必沒有王昭遠的見識,只是天下形勢如此,為將來計,想要謀一條后路罷了!
“如此說來,和議之后,蜀國政局,將更加混亂動蕩?”劉承祐喃喃道。
“正是!”趙普語氣很肯定。
滿意地點點頭,突然道:“你提到了‘花蕊夫人’?”
趙普一愣,有些意外,談論軍國大事,皇帝竟然提起一個女人。但聞問,腦海中浮現出那道絕代風華的身姿,道:“孟昶挑選容顏秀麗,身材曼妙之女子充實后宮,謂之花蕊。其中以慧妃徐氏,最為出眾,水晶宮殿也是孟昶為了與之享受而建!”
“呵呵!”劉承祐輕笑道:“聽起來,當是一位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了?有機會,朕倒要見識見識……”
“蜀使呢?”劉承祐又問。
“回陛下,正在賓館暫歇!”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