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listing id="9b9tb"><meter id="9b9tb"></meter></listing></address>

    <listing id="9b9tb"><nobr id="9b9tb"><progress id="9b9tb"></progress></nobr></listing>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address>
      千羽小說 > 歷史軍事 > 漢世祖 > 漢世祖 第520節
        然而,或許早年東京糧食斗米百錢的價格給人的記憶太深刻了,不論劉皇帝還是朝廷,一直都表以極大的重視。畢竟民以食為天,要滿足上百萬的人口,糧食問題絕對是首要問題,因此,多年以來,對糧價是嚴格控制,每年根據糧食輸入與儲備情況,制定糧價,而具體糧價,則根據市場情況可以官府定價上下浮動1-2文。

        在統一的進程之中,糧食也是戰略物資之一,消耗重大,也加劇了開封的糧食壓力。然而由于政策的問題,嚴重打擊了糧商的積極性,很多時候,都是由官府主導,從京外購糧籌糧,轉運入京。

        到如今,終于由王溥向劉皇帝提出這個問題。如果長期這樣下去,以朝廷的執行力,還是能維持許久的,但對朝廷來說,卻不是最佳的辦法,反而會增加負擔。

        與其那樣,還不如發揮商人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覺得有利可圖,自然會主動輸糧進京,同時朝廷只需要做好打擊不法、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嚴懲那些囤積居奇的行為,并且,糧價自由,以朝廷的官倉儲備,隨時可以干預糧價。對此,劉皇帝已經同意了。

        當然,如此正式頒行,那么東京的糧價必然會經歷一場震蕩,上漲是一定的了。這對于東京百姓而言,按可就不是樂于接受的事情了,也是當場就有人提出疑慮的原因。

        不過還是有些具備見識的人,當即說道:“糧食過低,糧商自然不愿千里迢迢運糧入京,那樣無利可圖。倘若此令頒行,東京糧價上漲,各地糧商,必定大舉輸入,尤其如今朝廷已經平了江浙,那里可是魚米之鄉,盛產稻米。一旦東京糧食多了,這糧價自然就降了,再者,朝廷也當不會允許京城糧價過高,否則百萬士民怎么辦?”

        顯然,高手在民間,此人這樣一解釋,大伙莫名地覺得安心不少。當然,真正聰明的人,已經在琢磨著,是否涉足糧食生意了,比如有一名商賈打扮的中年人,腦筋轉得快,如果真是如此,那至少在一到兩年之內,往京城運糧,是大有可為啊……

        能引起互動的事情,才最吸引人的,顯然這姓周的說書人,熟諳此道。見眾人反應,嘴角掛著一抹笑意,總結道:“如果朝廷此令一下,只怕京城百姓會爭相購糧儲備,糧價上漲,有做糧食生意的客官,可要抓住獲利的機會!”

        頓了一下,其人又道:“另有傳聞,朝廷打算在一年之內,回收除乾祐通寶之外的所有各色舊錢、雜錢,并制定兌換比例,一年之后,所有舊錢、雜錢就都成廢錢,不能再在市面上使用……”

        過去,朝廷也是逐步進行新舊錢的替換更新,在中原及北方有不小的成效,這一回,則主要是針對新平定的南方,屬強制執行。

        這則消息同樣引起了反響,頓時就有一人表示道:“倘若如此,得將手里的舊錢,盡快兌成新錢了!”

        “也不知是具體是怎樣個兌換法!

        “該著急是江浙、嶺南的人吧!”同樣有聰明人。

        “沒錯,以在下看來,最需要兌換的,正是南方人,他們用的雜錢、鐵錢、鉛錢,到我們中原,可不好使……”

        “還有一則傳聞,經商的客官,可要注意了,據說有好些官員,向天子建議,要繼續增加商稅……”

        此言落,又是一番熱議,一時間,這座泰和茶館,似乎成了一個政治論壇,爆料議論各種時政熱點。

        第21章 禍從口出

        館內的議論聲始終沒有停止過,在樓上,韓熙載聽得認真,但表情卻逐漸趨于嚴肅,乃至漠然,一種不怎么好看的臉色,端上來的茶、酒、干果,一樣沒動。

        “官人,時辰已晚,是否回府?”時間在不知覺間流逝,隨從別過頭打了個呵欠,然后回首向韓熙載請示道。

        館內雖然談論著國計民生,甚至與士民百姓的生計息息相關,但對于他這樣的家奴而言,卻了無趣味,畢竟他指著韓府生存的。若是講些故事,或者桃色新聞,他定然會感興趣的,其他,著實提不起興趣來。

        并且,他也看出來了,自家主人的心情不怎么好,因此也更加不解,既然不喜那些評論,為何還要坐這么久。

        回過神,韓熙載注意到外邊見暗的天色,而館內也安靜了些,在座眾人的熱情似乎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將到散場之時。

        “走吧!”韓熙載起身便去。

        “小的去結賬!”隨從應了聲。

        靜靜地站在泰和茶館門口,韓熙載眉頭緊皺,抬眼望了望,終于冷言冷語地將他心情不佳的原因吐露出:“任由這些市井小民如此濫議國家大事,挑動人心,長此以往,必生禍亂!”

        作為一個士大夫,對于這種小民,如此張揚地評點時政,韓熙載似乎有種天然的厭惡感,一種被冒犯的感覺,態度上自然十分排斥。

        當然,韓熙載的心胸倒也不至于那般狹隘,他只是從方才的議論中,看到了一些不好的苗頭。剛剛在討論什么?糧食政策、錢政、稅收,這些可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大事,朝廷尚無定論,他們已經在妄加猜測,甚至以一種既定的假設去推導結果,這樣情況如果在開封大面積傳揚開來,必然引起波瀾,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而如果朝廷真有那些打算與計劃,在具體的實施上,甚至也可能會被影響到,平生波折……

        沒有等太久,韓姓仆人也出來了,手里還拎著一包東西,注意到韓熙載疑問的目光,其人頓時解釋道:“這些干果未曾用過,小的特意打包帶走……”

        聞眼,觀察了一下他微紅的臉色,韓熙載道:“你這小廝,莫不是把那桃花密也喝了?”

        年輕的仆人頓時有些不好意思,陪著笑,小心地說:“總不好浪費了。”

        聽其言,韓熙載問:“費了多少錢?”

        提及此,頓時一副肉疼的表情,應道:“入館加上樓以及茶酒瓜果,一共85文,什么都沒做,這將近一陌就花費出去了……”

        在當下之大漢,對于開封百姓而言,85枚錢足可供一個五口之家七日之用了。按照當下之糧價,可以購得6.5斗粟米,換算到后世就是77斤左右,因此省著點用,或許還能堅持更長。而對于鄉野小民而言,則能堅持更久了。而他們主仆二人,花了這么多錢,就只在一個茶館干坐了一個多時辰。

        聞之,韓熙載也不禁嘆了口氣,感慨道:“當初在金陵錦衣玉食,奢侈無度,何曾想到,老朽如今會有窘迫到為這不足一陌的錢憂懷?”

        說完,便帶著家仆離開了,韓熙載也有些心疼了。

        韓熙載一共有八子四女,北來之后,仍跟著他討食的,還有八人,再加上一應的女眷,家仆,一大家子有近三十人。北歸前,是把在金陵的家底全部都帶上了,到開封后,朝廷也賜了兩百貫,但對于新搬遷的人來說,在徹底適應下來之前,完全是花錢如流水,若不是府邸有朝廷安排,日子只怕會更加艱難。

        而來京的其他南臣,也都差不多,但大多數都比韓家壓力小些,他們或者家資充盈,或者人口不多,更重要的,其他人基本都有工作安排,有收入來源。

        回到自己府邸后,韓熙載直接把自己關在書房之內,思及近幾日自己的見聞,以及一些想法,提筆疾書,開始書寫政論,闡述自己對大漢國策上的建議。

        沒錯,韓熙載再也坐不住了,準備也向天子上疏陳事,主動點,看能不能覓得點機會。

        接下來的幾日,開封城內,果然人心浮動,倒不是生變生叛,而是東京糧價要漲的消息力傳開之后,城內居民紛紛購糧囤家。都不需要百萬人,哪怕只是其中十分之一,突然搶購,就能引起動蕩了,并且大規模的搶購迅速逼得一些糧鋪、面商關門歇業。然后問題就顯得嚴重了,搞得京城要斷糧一般……

        所幸,大漢官府不是擺設,開封府尹高防更是有能干吏。果斷察覺到了問題,在風潮將起前,果斷下達政令,布告安民,并差屬吏平抑市場。

        有人建議高防禁止百姓購糧,被其拒絕,而是上奏皇帝,請開官倉,以儲糧入市,國家儲備,本就是起這作用的。于是,當官糧入市后,“匱糧”的傳聞被打破,再加官府的辟謠,又兼京城的糧價仍舊穩定著,有些私抬價格的商人店鋪也被開封府拿下法辦,這場風波終于勉強平息下去。

        當然,這場風波雖然來得急去得快,還是讓朝廷警醒。在平抑動蕩的過程中,有關諸司也調查著事件的起因,并迅速搞清楚了緣由,于是城內足有十余家茶樓、書館被封,一應人員盡數被抓,其中就包括韓熙載去過的泰來茶館。

        罪名也很唬人,妄議朝政,散布流言,蠱惑人心,這可不是小罪,嚴重地直接判死都沒什么大問題。并且此事,直接引起了劉皇帝的重視。

        崇政殿內,開封府尹高防、巡檢司都指揮使韓通再加武德使李崇距,劉承祐一臉平靜,聽取著他們關于此事的匯報。

        “這么說來,此番騷亂,背后并無陰謀?”良久,劉承祐這么說了句。

        “是!”李崇距肯定地答道。

        “經臣等仔細審查,此番騷亂,事出偶然!”高防稟道。

        “偶然!”劉承祐頓時說道:“一次偶然,就能在東京引起如此大風波!流言四起,數萬人哄搶,若是反應慢些,那開封豈不要大亂了!”

        感受到皇帝的怒氣,在場的三名大臣都下意識地佝下了腰。高防則主動請罪:“臣治理不善,請陛下治罪!”

        見狀,劉承祐擺了擺手,道:“朕不是針對你,此番若不是高卿及時察覺,反應迅速,處置得當,只怕動蕩就大了!”

        說起來,此事還在于民間人士對朝廷的政策過度解讀,并造成大范圍的傳播,雖然確實有道理,但引起的影響卻十分惡劣。劉皇帝頭一次覺得,妄議朝政,或許真應該嚴厲禁止……

        “人言可畏啊!”劉承祐嘆息一聲,問道:“那些涉案的在押人員,當如何處置?”

        高防還么答話,韓通則表示道:“陛下,臣以為,這些人以評論朝廷政策,招徠賓客,濫言造次,蠱惑人心,造成了如此嚴重的后果,必須重懲。臣建議,盡斬之,以儆效尤!”

        韓通的建議,劉皇帝也就聽聽,轉而問高防:“高卿以為如何?”

        高防想了想,應道:“臣以為此事,懲戒可以,殺戮則過重。不過,對于民間之言論,還當加以約束控制,朝政大事,豈能容小民如此放肆揣度,此次教訓,當引以為戒!

        “朕前者也收到了一份奏疏,卻沒想到讓其一言言中了!”劉承祐說道:“雖說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但確實也不該濫言胡說!”

        “另外,機事不密則害成!”高防繼續道:“朝廷在議之政,未定之策,何以如此輕易傳出,散播于民間?臣以為,在朝官員,同樣也當警醒!”

        “呂胤,你就此議擬一道詔書,告誡群臣,再有此等事發生,必尋根究底,嚴懲不貸!”劉承祐語氣變得嚴厲。

        “是!”

        說著又對高防與韓通吩咐道:“那些被捕人員,開封府因情量刑吧!巡檢司的兵馬,也都撤了吧!”

        第22章 改革急先鋒

        崇政殿內,高防、韓通告退了,李崇矩留下了。未己,皇城使張德鈞來了,進殿之后,先是意味深長地看了李崇矩一眼,爾后斂目垂首,卑敬地向劉承祐行禮。

        看著這兩個特務兼情報頭子,劉皇帝也不需要不需要以厲聲怒色顯示其威嚴,給他們施加壓力,將二者同時喚來受訓,就已經表明自己的態度了。

        “陛下,此番哄搶風波,險生大亂,釀成惡果,是臣監察不力,請陛下治罪!”李崇矩也和方才的高防一樣,主動請罪。

        “請罪的話朕不想再聽了,這失察之過,朝廷上下,又豈獨你一司?”劉承祐擺了擺手。

        此言落,旁邊的張德鈞表情更增添了幾分小心,說起來,武德司兼顧天下道州,他皇城司則主要在京畿,開封發生了此次騷動而未及時警覺,劉皇帝沒找他的麻煩已經是他的幸運了。

        看著二人,劉承祐直接道:“朕要的,是總結教訓,引以為戒,避免類似情況再度發生。東京,乃至整個天下的輿情管控,除了有司機構,你們也要拿出具體的措施!”

        “是!”李張二人,當即應道。

        “具體的事項,不用再讓朕教你們吧!”目光在二者身上來回掃了兩圈,劉承祐問道。

        兩個人微躬著的身體頓時又矮了幾分,或許劉皇帝自己都沒有察覺,他威勢愈重,幾乎融入到了平日的一舉一動之中,一言一行,不經意間就能讓人感到緊張乃至畏懼。

        “另外!”眉頭稍凝,略作遲疑后,劉承祐說道:“今后東京市井風聞、輿情監察,以皇城司為主!”

        “是!”沒有顧及李崇矩越發凝重的神情,張德鈞眉梢間倒飄上了些喜意,積極應道。

        “退下吧!”

        皇城司成立的時間,也有些年頭了,在張德鈞的領導下,也取得了不小的發展,成為劉皇帝手中另一面網,另一張牌。不過,比起根深蒂固的武德司來講,還是差了不少,連京城內的影響力,都比不過。最重要的,還在于李崇矩這個武德使太穩了,張德鈞一度幻想,要是李崇矩能像當年的王景崇一樣就好了,那樣作著作著便把自己作死了……

        關于武德司與皇城司之間的事情,劉皇帝并不想過多的予以干預,這是兩雙耳目,有些沖突重疊的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平衡之道,存乎一心,只要平衡不被打破,他就不會多說什么。

        二人退下之后,劉承祐又忍不住敲了敲額頭,東京這場購糧風波,確實讓劉皇帝警醒頗多。過去一直主張廣開言論,兼采眾議,群策群力,同時在引導民意,在精神洗腦上下功夫。

        但這么多年下來,似乎也有些跑偏了,廣開言路,群策群力,過度就變成了人多嘴雜,眾見不一,且容易泄密,大事小議,并不是沒有道理。

        至于玩弄民意,邀買人心,洗腦洗著就變成開啟民智,眾說紛紜,人皆議政。劉皇帝都有些記不清,東京的普通士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議政,喜歡評點時政國策了。

        這一回,雖然沒有真正鬧出大亂子,但已經讓劉皇帝有種心驚肉跳的感覺了,那是種事務脫離掌控的不安。必須加以遏制,防民之口或許不易,但是禁言一些“敏感詞”,還是能夠做到的,吃瓜看熱鬧聽故事沒關系,但是不能涉及國家安全、社會和諧、民生安定……

        同時,劉皇帝再度意識到,難怪有“愚民”一說,對于國家而言,普通百姓,還是該專注于“柴米油鹽醬醋茶,老婆孩子熱炕頭”,這才是良民,這才是順民,這才是合格的被統治者。

        而對于大漢這個君主專制的帝國,那就更該在這方面注意了,民之所以愚,也在于容易愚弄、蠱惑,該當防患于未然。

        另外一方面則是,劉皇帝覺得自己對朝廷、朝廷對帝國的掌控能力,還有待提高,需要改善的地方也還有……

        “陛下,韓熙載奉命求見,正于殿廡等候!”在劉皇帝沉下心反思之時,殿中舍人前來通報。

        聞報,劉皇帝立刻來了精神,面上的冷峻消散,代之是臉柔和的笑意,揮了揮手,道:“宣!”

        未己,韓熙載健步入殿,望了劉皇帝一眼,納頭便拜:“老朽韓熙載,參見陛下!”

        “韓公免禮!”劉承祐一副溫和的姿態,對韓熙載道:“請坐!”

        待其落座,劉承祐打量了一下這老兒,須發雖然夾雜著白絲,但精神頭看起來不錯,關鍵是,竟然穿著一身“扎眼”的粗布衣裳。

        嘴角微微上揚,劉皇帝仍舊笑吟吟的,道:“朕一直有意召見韓公聽取教誨,只是這段時間,百事操勞,難得空暇,一直到今日方才接見,怠慢之處,還望海涵!”

        劉皇帝這番話,可謂禮賢下士,給足了面子,真到天子面前,韓熙載也不會不知趣,當即表示:“陛下言重了!陛下勤勉朝政,日理萬機,時刻以天下蒼生為念,這是臣子們敬仰并當學習的事。至于老朽,人既已老,見識淺薄,實不敢在陛下面前提教誨二字……”

        聽其言,劉皇帝不由樂了,通過一直以來的情報分析,韓熙載此人可有些高傲,竟然也能低眉順眼地說出如此恭維之語,莫非是自己的王霸之氣爆發了,讓此公折服了?

        心情好轉幾分,看著他,劉承祐道:“韓公不必過謙,你乃天下名士,文章既好,才干突出,見識廣博,海內皆知,朕本該請教!”

        說著,劉承祐還拿起御案上的一封奏表,對他道:“你前些日子給朕的上書,朕逐字逐句地閱讀了,其中對于治國的論述,很有見地,也深中綮肯,指出了不少大漢當下之弊,朕受益匪淺!”

        聞言,韓熙載面色微喜,嘴里還是謙虛道:“老朽只是清談罷了,以陛下之睿智,朝政之清明,所言事務,又豈需老朽贅言?”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欧美香蕉在线_啊v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欧美激情_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listing id="9b9tb"><meter id="9b9tb"></meter></listing></address>

        <listing id="9b9tb"><nobr id="9b9tb"><progress id="9b9tb"></progress></nobr></listing>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