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兄還想把爵位升一升?”郭進說道。
“難道不行?”王彥升道:“國公之位,不敢奢望,郡公還是敢想一想的。楊業之流,我視為子侄輩,不過靠著陛下的過分寵信,建了點小功,竟然也晉至郡公了……”
顯然,王彥升是有些不服氣的。只是,他所不知道的是,他這個平西縣公的爵位,同樣有不少人不服,因為他過去犯得錯太多了……
相較之下,郭進性情同樣剛烈,但輕視這些名利,因此顯得不以為意的:“陛下賞罰尚公,何來那般多的計較?”
聞之,王彥升先是一愣,看著這個小自己幾歲的弟兄,嘆道:“我不如郭兄啊!”
“時辰有不早了,你我二人,還是盡早把這半畝土給墾完吧!”郭進笑應道。
“我們在禁軍也好幾年了,甚是枯燥,也不知何時,陛下再度開啟北伐?上一次,我錯過了,這一次,定要兵出塞北,橫掃漠南!”王彥升像是賭誓一般,狠狠揮下手中的鋤頭。
“西南戰情初定,大理尚未徹底收取,短時間內,怕是難成了!”郭進搖了搖頭,說道,不過雙目之中,同樣閃動著期待的光芒。
像他們這樣的沙場虎將,再過幾年太平日子,志氣銳氣怕也要被磨平了。
第153章 未來將帥
另外一邊,王全斌與潘美二人,已然歇息了,雙雙坐在田壟上。開寶七年的第一個月,兩個人幾乎成了主角,是朝廷中最耀眼的兩個明星,受萬眾矚目。
王全斌晉爵平南郡公,潘美也進一步,晉爵范陽郡公,不得不說,一個楊業,一個潘美,或多或少,有受到劉皇帝的特殊優待。
當然,這不是公平不公平的問題,只是劉皇帝在保證盡量一盆水端平的同時,偶爾濺出少許水花。再者,楊業、潘美再加上石守信、曹彬,可是劉皇帝心中所屬接過前輩旗幟的漢軍統帥。
畢竟,似王全斌、向訓這樣的老將,年紀畢竟是大了,而柴榮、趙匡胤、高懷德這樣的同輩,礙于各種政治因素,都已經開始受到劉皇帝的限制了。
柴榮因為父喪,又休養了一年半了;趙匡胤身在兵部,心里則在迷茫自己下一任何方;高懷德嘛,回京之后,也正賦閑中,起復是一定的,但禁軍三衙大抵是不會讓他再掌管了。
從進入開寶六年開始,劉皇帝又開始加強在軍隊建設上的工作了,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士的年輕化。
將帥校官的履歷可長久,然而基層的官兵則不然。自北伐之后,已然整整十年過去了,十年的時間,對軍隊而言,也是足以更新迭代的了。
相比于地方邊州,中央禁軍的情況反而要良好些,畢竟全國各地的精銳士卒,都在陸續上京輪戍。不過,仍舊避免不了一定的老齡化,而劉皇帝針對的,就是那些三十五歲以上的低級官兵。
在這一年中,劉皇帝在進一步提拔青俊以及一些資歷薄弱的將領,由他們統領軍隊,同時,也裁撤了大量老卒,補充新鮮血液,提升戰斗力。
其中,僅兩京禁軍,就汰換了近五千人。對于軍隊,劉皇帝辦事從來都是謹慎小心,考慮周全,而待遇也從來不差。
那些被汰的人,也基本都做了妥善安排,軍官直接轉吏,士卒要么轉入輔兵,要么用作衙役、捕役、驛卒、轉運等部衙屬下,這其中自然又是一輪篩選淘汰,涉及到軍政系統中大量人員的新舊交替。
而對于徹底退役的人,也給了足夠的錢糧。去歲的整頓,雖是受劉皇帝意志,但負責操辦此事的樞密使李處耘,也受到了一些攻擊,一些不愿挪位置的將校官兵,對他頗有怨言。
可以想見,到開寶七年,整練內外軍隊,仍會持續進行。一般人只會覺得朝廷折騰,而有識略的人則能看出,劉皇帝這是在備戰,在聚勢蓄力,針對的是誰,可想而知。
不過,這些動靜與征兆,卻不是新還京的王全斌、潘美所知的。兩個人,過去少有交集,甚至可以說沒有往來,不過卻是這三兩年間大漢名聲最響亮的將帥。
沒有恩怨情仇,沒有利益沖突,兩個人交流起來,倒也是相談甚歡。王全斌是越看越老了,西南的環境惡劣,又經歷那般艱苦的旅程與作戰,他的身體早已不堪重負。事實上,他能從大理的窮山惡水中正常地走出來,就已經出乎很多人意料。
有鑒于此,此番隨駕,劉皇帝準他視情況勞作。比起衰老的王全斌,潘美則可以用風華正茂來形容,四十多歲的年紀,風度翩翩,老帥哥一個。
“……王公大理一戰,膽略十足,氣魄非凡,足以傳世,永為贊譽!”潘美一臉的感慨:“美,自愧不如。
“仲詢過譽了!”王全斌已無當年那種氣盛,回朝之中,哪怕滿載榮耀,整體看來也趨于內斂。面對潘美的贊譽,輕嘆道:“戰后思之,太過行險,至今后怕,稍有差池,便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大理一仗,傷亡了太多將士,多少忠勇,魂歸域外,埋骨他鄉,甚至尸骨無存!”王全斌說著,老眼竟然有些泛紅,指著自己的頭頂,道:“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老夫這個爵位,受之有愧!”
聞之,潘美也陷入了沉寂,他也是常年帶兵作戰的宿將,能夠體會王全斌的心情。拱手道:“王公愛兵之心,美佩服!”
看著他,又出言寬慰道:“南征將士,都是英雄,供入昭烈,英靈不朽!戰爭之事,死傷自不可免,大理之戰固然傷亡巨大,然而,如非王公大膽穿插,直擊腹心,戰事之終結,只怕要拖得更久,以西南的地勢民情情況,朝廷付出的代價將難以估量,將士死傷或許更重!”
聽他這番開解,王全斌總算恢復過來,不顧手上的污垢,抹了把臉,道:“所幸老夫賭對了,僥幸成功,否則,如何對得起那些死難的袍澤……”
說完,王全斌又掃了兩眼潘美,頗為感嘆的樣子:“你我二人,同在南面領兵。仲詢平安南,也打得不錯啊,摧枯拉朽,敏抓戰機,從容剿滅,而損傷不大,頗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潘美又是搖頭,又是擺手,應道:“比不得王公,大理畢竟獨立一國,有根有基,更有山川之險,安南則不然,四分五裂,內亂不已,與我可趁之機,兩者不可類比!”
很快,兩個人都進入了商業互吹的模式,都在道對方的用兵之能,力克難關……
“仲詢深受陛下信重,此番還朝,必將委以重任!”終于,王全斌老眼中帶著一絲復雜的情緒,輕嘆道。
聞之,潘美很是恭敬地朝劉皇帝方向行了個禮,道:“蒙陛下擢拔,唯求竭誠盡心以報,全憑陛下安排罷了……”
在將領們交談之際,劉皇帝這邊,也歇著了。鋤頭扎在田里,他則坐在把柄上,叫來同樣一身農夫打扮的太子劉旸,一邊進水,一邊聽取著關于將領們議論的情況。
不是劉皇帝有順風耳,而有人專門匯報。對于王彥升的表現,他一點都不奇怪,這糙漢一向如此,但是如今,還多了些心思,還有幾分精明。
不過,“軍心可用”四個字,還是在他頭腦中閃過,顯然,上元賜爵的激勵效果正在體現。
就王全斌與潘美的交流,劉皇帝問起劉旸的看法。劉旸甚至有些不清楚劉皇帝用意何在,只能就自己的理解,給出想法:“范陽公忠誠可嘉,平南公真將帥!”
對此,劉皇帝呵呵一笑。王全斌那番表現,在劉皇帝這邊,并沒有起到加分的效果,這樣的狠人,若是真覺得他會為死難的將士流淚感傷,那就太天真了……
僅為了探路,前后就犧牲了數百精卒,在執行繞襲計劃前,又豈不知其中的危險,與預見到死傷情況?
劉皇帝思考的,是王全斌何以這般故作姿態,是要立人設?還是為了其他什么?
劉皇帝這些暗黑揣測,并沒有直接表達出來,看了看劉旸,直接問他:“王潘二將還朝,你覺得該如何安排他們?”
劉旸再度意外了,關于人事,尤其是軍事上的任免,劉旸始終恪守著本分,不愿去多插手。但劉皇帝再度問起他的意見,他有些猶豫,不過迎著劉皇帝有些強勢的目光,還是給出一個答案:“安置在禁軍中領兵!”
這回答可太普通了,這也是過去對歸來將帥,最普遍的做法。
劉皇帝則輕聲說了句:“潘美仍為將帥,王全斌該養老了……”
第154章 耕地缺人
“王彥升!”劉皇帝似笑非笑,看著虎背熊腰卻束手躬身的王彥升,輕聲喚了句。
“臣在!陛下有何吩咐?”王彥升一副安分恭謹的模樣,乖巧得似一只貓咪。
“這揮鋤頭,比披堅執銳,更難是吧?”劉皇帝說道。
聞此言,王彥升心中立刻就泛起了嘀咕,又有誰把他的話捅到皇帝這邊來了?小心地瞄了劉皇帝一眼,王彥升憨憨一笑:“陛下您是了解臣,善于披掛上馬,沖鋒陷陣,這田土里的活計,著實難捱!”
“大漢那么多將士,有多少是農家出身?你在西北帶兵多年,哪個士卒,不是提刀殺賊,下馬耕田?”劉皇帝語氣當即嚴厲了些,道:“國以農為本,民以食為天,你如此蔑視耕作,厭惡農桑,是何道理?”
見皇帝如此態度,王彥升立刻換了副臉,拱手嚴肅道:“陛下言重了,臣絕無此意,只是常年軍旅,少顧土田,不長此道。陛下若真讓臣去種地,臣也無二話,今年春耕,就住在田邊,料理莊稼,也無妨!”
見狀,劉皇帝笑了,瞪了他一眼:“讓你這個沙場宿將去耕地,縱然你沒有怨言,別人也要議論朕用人之法了!”
聞言,王彥升嘿嘿一笑。看著他,劉皇帝朝身邊一指,吩咐道:“坐!”
“謝陛下!”王彥升也不推辭,一屁股壓在一塊翻起的土塊上。
“朕來問你,你家里有多少地?”劉皇帝問他。
王彥升明顯愣住了,一時不知道如何回答。見狀,眉頭輕蹙,劉皇帝聲音重了些:“怎么,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嗎?”
王彥升連連搖頭,最后憋出一個答案:“臣也不知!
眉毛一挑,露出一個意外的表情,劉皇帝說道:“你連自己名下有多少田畝都不知道?是多得難以計量?”
王彥升有點不好意思,應道:“臣從來沒有關注過,府中事務,一直是夫人在打理,朝廷前前后后賞了一些功勛田,應當不足千畝吧。待臣回府,問問夫人,再稟告陛下。”
“罷了!”劉皇帝擺擺手,輕笑道:“你呀,連自己家里有多少田地都不清楚,所幸有個能持家的夫人,否則啊……”
說著,劉皇帝悠悠然地道:“倘若在千畝以內,比起那些動輒百頃萬畝之家,倒也不算多!”
早年的時候,對功臣賞賜,多有田畝,后來也取消了,純以爵祿待遇。不過,這么多年下來,一些公卿家的土地,也不少了。尤其在免稅額度之內,一些人也在逐步購置。
“多了也無用!”王彥升卻直接表示:“坐擁再多的土地,若是無人耕種,也是個拋荒的結局!
忍不住看了王彥升一眼,劉皇帝思吟片刻,問道:“你家的地缺人種嗎?”
提及此,王彥升也老實地答道:“此前,內人曾在臣耳邊念叨過此事,為此,到農時,還把府內的仆役派下地,另外雇了些鄉民幫忙,方才解決……”
從王彥升家的情況,就可窺大漢如今的土地、人口之一貌。到如今,大漢仍舊不缺大地主,尤其是貴族軍功地主,但是,地雖多,真正利用到的,卻不多。
限制就在于,可供耕作的人,有地無人,那多出來的土地也只是擺設。這原因嘛,就是大漢的農耕人口還遠未到飽和,普通百姓在早期也多擁有并料理自家的土地,再加上商業的進一步發展,手工業蓬勃發展也消化了大量農牧人口。
因此,對于諸多大地主而言,縱然土地夠多,沒有足夠的人力勞作,也就創造不出足夠的價值與財富。當年,劉皇帝之所以在江浙進行大規模的遷戶徙豪,除了抑制豪強的原因之外,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把寄生于這些豪族之家的人口、勞動力給解放出來。人口、土地,是難以孤存的。
“光烈!”劉皇帝又突然喚了句。
“陛下!”王彥升條件反射般了站了起來。
“自河西之戰后,你回京在禁軍任職,已有幾年了吧!”劉皇帝說。
王彥升拱手道:“回陛下,五年又七個月!”
“這你倒記得清楚!”劉皇帝瞥了他一眼,道:“使鎮邊大將,長駐京內,如束虎于檻牢,待膩了吧!”
聞之,王彥升立刻道:“兩京繁華,哪里待得夠,只是久不活動,怕身子骨老朽了,不能再為陛下攻城拔寨!”
“哈哈!”劉皇帝笑了,對身邊的劉旸道:“你看看,都說王光烈粗莽,還是很會說話的嘛!”
“全仰仗陛下教誨!”王彥升又說。
笑容逐漸斂起,劉皇帝認真地對他道:“可還愿往邊地坐鎮帶兵!”
見狀,王彥升沒有絲毫的猶豫:“陛下請吩咐!”
“去河西吧!”劉皇帝果斷道。
王彥升兩眼一亮,主動問道:“敢問陛下,是要打西域,還是北上攻遼?”
“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哪能輕易定下!”對王彥升的積極態度,劉皇帝感到滿意,表情也愈顯溫和:“郭進,朕也打算派到西北,當初是你們身先士卒,收復甘肅,如今,繼續搭檔吧,回城之后,便有制命送達!”
最后,劉皇帝又補了一句:“另外,備戰工作要做好,隨時可聽詔出征!”
“是!”王彥升聲音都高昂了幾分。
“看來,大漢還是缺少耕作的人口啊!我們的公卿貴族,尤甚!”在王彥升告退后,劉皇帝對劉旸感慨道。
“爹,您素來秉持打壓豪強,抑制兼并,既然如此缺民少耕,便不會一味兼并,貪多求大,這是好事啊!”劉旸想了想,說道。
劉皇帝卻搖了搖頭,淡淡然道:“抑制兼并,固是政策,但也不可因噎廢食,土地空置著,也是荒廢掉了。更重要的是,既然有問題,聰明人是會想法去解決問題的,他們有這個需求,就會去動作。既然如此,你覺得缺少民力的人,會如何解決,以免自家土地拋荒?”
“這……”劉旸遲疑了下,擰著眉問:“您是擔心,會有迫民役民之事?”
“沒有調查,何以知之?”劉皇帝輕聲道。
劉旸了然,主動道:“兒會責令各地御史、按察,關注此事,看看是否存在此等情況!”
“嗯!”劉皇帝應了聲,而后說道:“回宮之后,準備朝會,朝廷改制,官職調整,醞釀了這么久,上下估計也都等急了,該出個結果了!
基本上,劉皇帝一天都待在地里的,等結束回宮時,也是腰酸背痛的,畢竟年紀大了,又養尊處優。這下地干活,當真比騎馬射箭還要辛苦。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