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立在旁的乃是皇城司使張德鈞,聞問,當即稟道:“據說有明珠十顆,金百斤,銀萬兩,另有高麗美女五名……”
“呵呵,真是一份厚禮!這高麗人,出手也是大方。 眲⒒实圯p輕一笑:“趙普是如何處置的?”
張德鈞說道:“趙相回府之后,得知高麗使節獻禮,命人將明珠金銀封存,上繳國庫,至于那幾名高麗美人,悉數移交教坊司。所有禮物盡數推拒,高麗徐熙也未私下接見!”
張德鈞語氣平靜而中肯,卻給劉皇帝一種偏向趙普的感覺,不禁瞥了他一眼。收回目光,劉皇帝意味深長地道:“看來趙普,是越發愛惜自己的羽毛了!”
趙普在中樞與在地方為官,完全是兩種表現,至少在川蜀為官時,趙普是收禮的,不至于到貪污受賄的程度,但也沒有自命清高,正常的人情往來還是很從眾的。
當然,趙普也不是一位道德純臣,他也有瑕疵,也有污點。當初震驚西南的礦難大案,就屬于趙普在用人上的失誤,小小的礦監,居然敢欺上瞞下,愚弄朝廷。
但回朝拜為宰相之后,趙普明顯有所改變,為政處事的風格,依舊強勢干練,但在私德之上,也變得潔身自好。
尤其是在最容易引人攻訐的一些方面,更顯得謹小慎微,大力約束親友,在同門人、故吏、下屬的交際上,也極有分寸。
這一點,劉皇帝是能夠理解的,趙普志向高遠,想有作為,想要在開寶朝留下屬于他個人的業績,就需要竭力避免一些無謂的攻訐。
尤其在他逐漸表露出自己的執政方針與方向之后,巨大的壓力下,則更需要立身以正,否則必然陷入無盡的麻煩之中。
此番,高麗使者所獻拜禮,可謂厚重了,但對趙普而言,也著實算不得什么。甚至于,趙普心中或許會生出少許惱怒,這不是給他平添麻煩嘛。
這不,已然上達天聽了。
“都說拿錢辦事,高麗使節如此厚禮相贈,趙普有心拒絕,退還就是了,這上繳國庫是做什么考慮?”劉皇帝嘀咕道:“這豈不是代朝廷收受禮物了?”
眼珠子微微轉動,劉皇帝看向一個卑境姿勢站著的張德鈞:“這段時間,那徐熙在京中活動很頻繁嗎?”
張德鈞應道:“回官家,高麗使節抵京已然有半月了,卑辭厚禮,卻始終不得門路。小的想,官家拒絕接見,讓那徐熙敬畏天威之深重,內不自安,因而奔走不輟,求到趙相公府上!”
“蕞爾小國,不予教訓,終難識天威!”劉皇帝淡淡道,語氣依舊強勢,充滿蔑視。
不得不說,在過去的歲月中,高麗的一些行為表現,著實觸怒了劉皇帝,讓劉皇帝始終記恨著,至今未能釋懷。
從開春之后,高麗國便遣使,浮海而來,千里跋涉,直至洛京。來人,算是老朋友,當初到幽州行在覲見的徐熙,其目的,自然是為了求和。
去年的漢麗戰爭,于漢遼戰爭而言,只是個小小的插曲,大漢這邊君臣將帥雖然被動地分散了一些注意力,但實際情況是無關痛癢。
在漢軍的主動出擊下,沒有投入太多的兵力,付出太大的代價,便取得了兩場完勝。其后,便是東海水軍對高麗國邊境長達一月的予取予求。
而高麗,不只損失了數萬大軍,水軍更是幾乎全軍覆沒,國中精銳折損大半。更重要的,在后續漢軍的肆意侵掠之中,高麗沿岸州縣城鎮,慘遭戰火蹂躪,官民財產損失巨大。
并且,經過一個冬季的休整,開年之后,漢軍仍不罷休。在郭廷渭的指揮之下,養精蓄銳的漢軍將士,再度向高麗發動侵襲抄掠。
與參與北伐的諸多將士們不同,水軍將士幾乎沒有絲毫的厭戰情緒,相反,斗志昂揚,分外積極,他們是去高麗國發財的。
再沒有比搶劫、抄掠能更快收獲財富了,而在漢軍開辟的濟州島水軍基地,則已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銷贓”場所……
在這樣的情況下,漢軍不肯罷手,高麗國可就越發受不了了,其西南海岸,可是其國內精華之地,哪里能長期遭受這樣的破壞。
面對“海患”,高麗國也不是沒有采取一些應對措施,比如調集軍隊,對登陸的一些漢軍,進行埋伏、圍剿,這當然取得了一些戰果,打退了一些漢軍。
但是,治標不治本,水軍基本喪失,沒有制海權,來自海上的漢軍,可以神出鬼沒,根本沒法有效遏制。逼得高麗沿海州縣的官民百姓,大量內遷逃亡,也使得高麗國內難民橫行,社會治安嚴重敗壞,甚至統治都遭到了動搖。
高麗國,經過高麗王王昭的改革,王權強化,國力軍備都提升不少,其統治在其強權之下也趨于穩定。
然而,就這么不到半年的時間,一朝回到解放前了。由于同大漢交惡,乃至兵戎相見,再加上兩場戰役,損失了大量兵馬,王權不可避免地遭到削弱。
于是,那些在過去十多年中遭到王昭打壓的貴族、功臣,那些在王昭改革中利益遭到嚴重剝奪與削弱的勢力,都開始蠢蠢欲動了。
兵敗,損失一些兵馬,州縣遭受侵掠,官民收到一些損失,這些對高麗王而言,或許都不算什么。但是,自己的權力被削弱,威信被打擊,王位被動搖,這可就讓王昭坐不住了。
外患不休,內憂又起,內外壓力之下,王昭也承受不住了,不得不尋求解救之法。而哪怕再沒見識的人,也知道高麗動亂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大漢!
在徐熙的勸說下,王昭終是決定,再派使節,前往大漢,祈求大漢的原諒,希望能夠重修舊好,表達永為藩屬的態度。
雖然就王昭個人而言,有些郁悶,有些委屈,甚至感到屈辱,但他真的沒有更多的辦法,遭受過毒打之后方才明白,只一海相隔的中原天朝,真不是他們能夠得罪的。
過去,也確實是王昭飄了,竟然妄圖在漢遼之間左右逢源,還欲參與兩國戰爭,最終也只是個火中取栗,國家離亂的結果。
徐熙攜帶了大量的寶物、美女,浮海而來,甚至于王昭把他宮庫中的珍藏都貢獻出不少。經過千里跋涉,車船舟馬,歷盡辛苦,趕到洛陽。
原本,在徐熙的預料中,他們滿懷誠意,應當能夠感動大漢君臣。但現實情況,讓他們大感挫折,到京之后,幾乎處處碰壁。
大漢帝國,頭一次展現出一種小氣與傲慢,對于高麗使節,除了將其撂在賓館之外,就再沒有任何招呼,幾乎不理不問。
徐熙幾度請求覲見劉皇帝,遞交國書,都被拒絕,人見不到,連送禮物都沒有機會。蹉跎日久,徐熙也難免挫敗,但考慮到或許仍舊他們國境肆虐的漢軍,又不得不鼓舞斗志。思慮之后,終是把注意打到了趙普身上。
結果呢,趙普禮物是收了,但似乎沒有辦事的意思……
第336章 怪圈
劉皇帝繼續聽取著張德鈞關于西京的一些趣事軼聞,上及公卿私密,下至市井民情,劉皇帝也是津津有味,這也是近來他的一種娛趣方式。
“近來,勛貴們還如此前那般,聚會頻繁嗎?”看著張德鈞,劉皇帝淡淡道。
劉皇帝說這話時,眼神深沉平靜猶如一口古井,深不見底。聞之,張德鈞則下意識地佝身垂首,略帶小心地應道:“回官家,近段時間,略顯沉寂,已然收斂許多,并未在妄自議朝政!
“是嘛!”劉皇帝似乎有些疑問。
“不過,仍不免私會!”張德鈞又道。
劉皇帝臉上掩飾不住興致,問:“都有誰?”
“汾陽公藥重遇、平原公孫立、始安侯李繼勛、馬邑侯黨進、海寧侯劉光義、廣安伯曹元恭,另外,廣陽伯趙匡義同樣飲宴甚忙!”張德鈞道。
“孫立!”劉皇帝眉頭頓時一鎖。
“正是!”
“不好好地養老,要摻和這等事!”劉皇帝語氣中隱隱有些失望。
張德鈞則將頭埋得更低下,他當然知道孫立在劉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那可出生入死、鞍前馬后二十余年的元從老將。同時,也不免心生警惕,連孫立都能引發皇帝的不滿,那這滿朝上下,還有誰能圣眷不衰?
“趙匡義?他回朝,可沒有多長時間!”劉皇帝仿佛是自言自語一般:“趙匡胤呢?”
張德鈞道:“榮國公入宮當值之外,深居簡出,閉口不談!”
“這兩兄弟,呵呵!”劉皇帝笑了笑,方才張德鈞提到的勛貴之中,多與趙家有所牽涉,難免不讓劉皇帝多想:“與其兄相較,趙匡義終究年輕了!”
很明顯的是,在網羅關系、培植勢力、提升名望等事務上,趙匡義要積極得多。而趙匡胤,位高權重,卻始終很低調,鋒芒盡斂。
“把吏部所呈那份奏章拿來!”劉皇帝猛然抬頭,朝另外一邊的喦脫吩咐道。
“是!”
這是一封涉及到內外高官重臣的調動名單,事前也是經過幾番討論,政事堂達成共議,劉皇帝也有授意,如今只差他朱批定論了。
劉皇帝的目光落在趙匡義洛陽府尹的任命提議上,琢磨了片刻,終是朱筆一揮,盡允此奏。
“讓張雍,將此奏,發還政事堂!”劉皇帝沖喦脫道。
“是!”
“符李高折郭這五家呢?”劉皇帝又問。
這五家,可是當下大漢,最主要也最顯赫的五家外戚了。在此事上,張德鈞也不敢有任何的隱瞞,似乎不約而同,安分守己,不摻和,不表態。
但是,這在劉皇帝看來,仍舊不是什么值得欣喜的事情。近些時日以來,劉皇帝也不在不斷反思自己過去的政策,過去的行為,有不少收獲,外戚也是重要考量之一,不知從何時開始,他覺得大漢外戚,權勢影響似乎有些重了。
“英國公的病情如何了?”劉皇帝突然關心起柴榮了。
“開春之后,有所反復,僵臥病榻已久!”張德鈞答道。
自從西北還朝之后,柴榮的身體便始終不豫,屢有反復,雖多加診治,但始終沒能痊愈。過去持續十數年為國盡忠操勞,完全是以透支身體健康為代價的,到了這晚年,也淪落到與病魔斗爭了。
雖然早復柴姓,但在很多人眼中,郭柴仍舊是一家,劉皇帝實際也是這么認為的。而郭家另外一位頂梁柱,邢國公郭威,卻始終老而彌堅,堅挺地活著,并且活得很滋潤。
考慮幾許,劉皇帝道:“做好準備,朕擇日出宮,過柴府探。
“是!”
微閉雙眼,劉皇帝靠在躺椅上,腦海中念頭起伏。對勛貴公卿,劉皇帝還真沒有針對的意思,只要他們奉公守法,花些俸錢祿米供養,也沒什么,他們是有功之臣,也值得那些待遇。
劉皇帝自認,也不是那種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的人。當初之所以厚待功臣,提升貴族地位除了收權大政的一定補償之外,也是想有這么個與國休戚的階層,拱衛皇權,維護帝國。
但是,事物的發展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哪怕劉皇帝是皇帝,君臨天下,富有四海。這么多年下來,他發現情況并不如他的預期。
大漢貴族,尤其是開國功臣、軍功貴族,確實在大漢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大漢帝國統治的基石。但同樣的,勛貴們的影響,卻不可避免地在擴大,并且有逐漸深入到朝廷上下,中樞內外。
前不久,劉皇帝將大漢中樞及地方各級軍政官吏的名單拿來審閱過,并將過去十多年職吏升遷任免的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可以明顯地發現,勛貴子弟在其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在增加,并且逐漸占據大量的關鍵位置。尤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二代乃至三代們逐漸成長的情況下。
哪怕同樣從吏職、勛職做起,有身份的,有關系的,上升也要更加快速,更加穩當。這在開寶年之后,尤其明顯,并且已然形成了一種趨勢。剩下的,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同勛貴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相比之下,走科考的,通過一般吏職升遷的,則要緩慢、艱難地多。而為了提升科考的“質量”,在考試難度以及錄取人數上,都有不小的限制,這同樣導致了大漢庶族官僚階層發展的緩慢。哪怕道開寶九年了,士大夫、地主官僚集團,在大漢仍舊處于一種被壓制的狀態。
劉皇帝當初之所以要扶持出一個勛貴階層出來,除了妥協的政治考量之外,也未必沒有以“宋”為誡,壓制一下文人,以免出現以文制武的情況。
但事實證明,似乎有些壓制過頭了,最終,想要國家正常穩定地發展,還得重用文臣。而勛貴階層的影響與壯大,終究有侵犯皇權的趨勢了,這如何不使劉皇帝心生戒心了。
而這段時間,只通過一些模棱兩可的流言,一些尚處高閣的政策方針,就引得議論紛紛,喧囂不止。這就更讓劉皇帝心頭不爽了,只是露出一些苗頭,有些人就坐不住了,倘若有一日,真因國事之故,侵犯到勛貴們的利益,那又將是怎樣的場面,他們會不會聯合起來,抵制政策,抵制朝廷,甚至向他逼宮。
劉皇帝一直都有“總有刁民想害朕”的心理,而每每想到這些,心里就癢癢的,仿佛有一條毒蛇在噬咬。
這么多年了,劉皇帝唯一沒有改變的,大概也只是對權力無限的熱枕與摯愛了。當察覺到勛貴階層的威脅之后,他也就難免生出異樣的想法了。
所謂削減勛貴俸祿,限制勛貴待遇,也只是表面罷了,本質上,還是在于限制其權力,以免威脅到皇權,動搖皇帝的地位。這其中,外戚+勛貴,則屬于最容易引起猜忌的了。
毫無疑問,趙普是屬于庶族官僚階層的,與那些軍功貴族完全不同。當然,他想要出臺一些政策,與劉皇帝的出發點,不一定相同,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切中劉皇帝心理,在大方向上與其相符。
而兜兜轉轉,到最后,劉皇帝似乎又要走上,扶持文臣,扶持庶族官僚集團的老路上去了。
這也仿佛就是個怪圈,讓人迷失其中,擺脫不得,向左向右,都沒有一個真正的出路……
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
通事來報,宰相趙普殿前候見,劉皇帝當即開口宣見。
“臣趙普參見陛下,陛下圣安!”
趙普風采依舊,身軀挺拔,步伐穩健,昂首而入,除了下拜之時表示恭敬之外,一直保持著他宰相的氣度,至少從明面上完全看不到壓力,似乎近些時日那些流言、紛擾與攻訐對他沒有絲毫影響一般。
“趙卿平身!來人,賜座!”劉皇帝略帶笑意,伸手道。
“謝陛下!”趙普也沒有多少不適應,喦脫親自取過一張座椅,微提袍,從容落座。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