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listing id="9b9tb"><meter id="9b9tb"></meter></listing></address>

    <listing id="9b9tb"><nobr id="9b9tb"><progress id="9b9tb"></progress></nobr></listing>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address>
      千羽小說 > 歷史軍事 > 漢世祖 > 漢世祖 第920節
        “是不知,還是不說?”

        “小的不敢!”嵒脫猶豫了下,眼瞧著老皇帝面色深沉加重,還是糾結著道:“以小的之見,如康保貞者,或許只是獨此一例。畢竟,舍得耗費十萬貫,又如康家如此巨富之家,直接影響到天官侍郎為之張羅,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全天下也沒有幾個……”

        嵒脫心知,他這番話劉皇帝若是聽進去了,那康氏父子的下場或許會更加凄慘,乃至于整個康氏家族,都未必能有個好結果,畢竟前些日子才死了一個合川伯。

        果然,劉皇帝語氣森然道:“一個小小的商賈,仗著點臭錢,膽敢把手伸到朝廷內部,干預朝廷官吏升遷選拔,這等人,豈能容之?”

        嵒脫不敢接這話了,御案邊安靜了一會兒,劉皇帝又輕聲呢喃道“以錢謀私,終究是有局限的,然而那些以權謀私的呢?”

        顯然,對這起案子,劉皇帝關注的點絕不只表面上呈現的這點問題,他是很會聯想的。不過,以權謀私這種事情,是很普遍的,劉皇帝也早已習慣,只不過借著個由頭,再搞一場整飭運動也是他下意識的行為。

        而劉皇帝思考得比較深的地方,則在于現行的官吏考核標準及升遷途徑,除了康保貞這檔子事,劉皇帝總是難免往制度本身上去想。

        一直以來,在用人標準方面,劉皇帝提倡的總是唯才是舉,為此不斷地加補丁,修辦法,完善朝廷對軍政人才的選拔制度。

        如果說早期的時候,是懷著一定的理想與胸懷而踐行此道,那么隨著在皇帝位置上坐久了,隨著對這個世界認知的加深,隨著對當下社會運行規則構建的深度參與乃至主導,劉皇帝的目標也在不斷變化,初衷早已背離,底線與下限也在不斷降低。

        早在二十多年前,劉皇帝的所作所為,便已不是為了兼顧公平,一切的措施,根本目的是為了鞏固皇權,維護統治,在官吏選拔任用、考核升遷各項制度上的完善只是手段,限制一個過于集中的政治勢力、固化的階級派別則是想要達到的效果。

        然而,事情往往是事與愿違,治國尤是如此,不是新矛盾代替舊問題,便是好經念歪,這一點在劉皇帝幾十年的施政生涯中已有充分體現,基本可以說,他所施行的任何一項政策都不是完全按照他的預想發展運行的,也沒有任何一道政令能取得一個盡善盡美的結果。

        康保貞案,深層次地來講,又是對劉皇帝政策的一記打臉,也是一種提醒,具體體現在官吏選拔升遷的途徑上。

        在這方面,劉皇帝一向是踐行選拔途徑多樣化、升遷考核公平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漢在官吏的選拔與升遷上,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這套體系構建的初衷是為了盡可能避免階級固化,在滿足上層權貴階級利益的同時,盡可能給予下層普通士民上升需求與空間。

        早些年的時候,效果很不錯,大漢朝廷內部賢士云集,眾正盈朝,其中有諸多普通庶族乃至平民出身的能才干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逐漸變了,大漢上層階層,包括流動性不弱的官僚階層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固化。

        普通人再想為官,那難度是呈現量級提升,競爭壓力也是空前增加。如今思來,當初的人才噴涌,那么多喜人的“鯉魚跳龍門”實例,更主要的還是大環境的原因,早期的時候,朝廷里外是整體缺乏人才,但凡有一技之長,都能在體制之內找到位置,獲取任用,但人才饑渴癥一旦得到解決,屬于大漢的官僚階級體系完善,普通人再想往里鉆,更多面臨的就是被拒之門外了。

        眼下在大漢朝,想要當官,難度可遠遠高于前世公考,公考競爭激烈、比拼困難,但至少還有努力的可能,還有基本的公平,而在大漢更大的可能,卻是努力到最后,發現已然沒了攀爬的梯級。

        別的不提,僅科考題目中占比越來越重的一項實務,就能擋住天下九成的讀書人。畢竟,一般的讀書人,根本沒有實務實踐的機會,那些關于吏能經驗,對大部分讀書人而言只有一片空白。

        早些年的時候,讀書人還能通過邊讀書、邊在地方官府為吏充實經驗、鍛煉吏能,那時候,對于一些清高的人而言,簡直是為了大志折腰下作。

        但如今,就連為吏都不是想去就去的,天下太平了,社會穩定了,教育也恢復了,讀書人才在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后早已形成井噴之態。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對地方官府而言,也不缺做刀筆吏的人才,甚至于,為吏都得搶著來才行,而這也逐漸發展成為一個普通人邁入仕途最高的一道門檻。

        過去,因為劉皇帝提倡重實務這一條,引起來諸多非議,對于很多傳統士人而言,這樣的變革幾乎是無法接受的。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維護這一條了,理由還是拿著劉皇帝那套實干理論。

        在這層表象之下,更主要的原因還在于,既得利益者們發現,實務考試簡直是為了他們這些人量身打造的,對于權貴而言,不論在學識還是經驗上,他們的子弟絕對是碾壓普通學子的,也只有考實務,官僚的兒子繼續成為官僚的可能才更大……

        正因為在后續的觀測中,劉皇帝發現了這個苗頭,才在后續的升遷條例中,給了普通吏員直升命官的機會,每年吏部的升遷名單中,都有一項指標。

        然而,這同樣有個前提,你得是吏,還得有出眾的能力,過硬的成績,否則一切還是空談。而康保貞走的正是吏轉官這一條路,倘若他們能做得更細膩些,更耐心些,吃相不要太難看,就算是皇城、武德,也是難以輕易察覺的。

        劉皇帝一個“理想化”的考慮,使得大漢誕生了一套新型“九品中正制”,并且這一套,比唯出身論要高明得多,畢竟,“唯才是舉”難道還不正確,還不公平嗎?這個道理,放在哪里都說得過去,都能振振有詞。

        對這些,劉皇帝也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方面不愿自打其臉,另一方面也沒有糾正的理由。相比于已經出現的階級固化,他更不希望出現一些只會奉圣人之言為圭臬的書呆子,那于國無利,做學問他不管,當官還得真抓實干。

        對于當下的士林而言,他們的日子,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三代亂世還要難過,那個時候還能期待圣主誕世、撥亂反正,如今,隨著劉皇帝越當越久,他們那些人對國家的影響力也在不斷下降。

        對于有產的士紳而言,進入朝廷比起普通人而言沒有那么地難,但首先得端正思想,得做出妥協,這也是許多人最終的選擇,妥協之后,嘗到甜頭了,便是死命的維護……

        同時,劉皇帝也有種破罐破摔的心理在里邊,要固化,就當固個徹底,最好保證他劉氏的皇位能長長久久地傳承下去。

        而這一點,劉皇帝有時候還是信心十足的,至少在他看來,只要大漢當前的體制能夠長久維系下去,大漢的江山便能得到更多的延續。

        畢竟,在“實干優先”的認知不斷被強化推廣之后,大漢的官僚們,不論是貴族官僚還是庶族官僚,不管有多少根深蒂固的毛病,至少在剝削黎民黔首上,都會更加聰明、更有手段也更長久……

        第412章 二王

        “大理寺那邊審得如何了?”沉吟許久,劉皇帝抬首,似乎換了個心情,平淡地問道。

        “據小的所知,毫無進展!”聞問,喦脫凝神答道。

        “那個向敏中,為人雖然呆板保守,但做事可不拖沓,能被慕容承德一路提攜至少卿,那就一定是能做事之人!”劉皇帝聽了,淡淡道:“怎么這件事,辦得如此拖泥帶水?”

        喦脫拱手作了個揖,道:“這向敏中,怕是還在等著官家的示諭,不得上命,他是不敢貿然動作!”

        “朕的指示還不夠明確嗎?”劉皇帝扭頭瞧向喦脫,一副納罕的樣子。

        喦脫低聲道:“這段日子,大理寺那邊有些熱鬧,如官家所慮,關注著康寧的人很多,坐不住的人也很多……”

        “意料之內!”劉皇帝淡淡地笑了笑,笑得很難看,手以一種疲憊的力道在空中劃了下,吩咐著:“讓那二人進殿吧!”

        “是!”

        劉皇帝近來,接見最多的臣下,除了呂端與楊業,便是皇城、武德二使了。得到招呼,王繼恩與王玄真二人迅速進殿參拜,在外候詔時,二者顯然已經有過一次交流,這一次又是難得的兩司聯合辦差。

        王玄真這幾年的變化很大,原本性感的小胡子被濃郁的長須所替代,明顯多了些老態,但整個人的氣質也更加內斂深沉。

        當然,這些在王繼恩眼中,便是陰險狡詐的體現。李崇矩當初的冒險舉薦沒有被辜負,王玄真在武德使的位置上,做得著實不錯。

        畢竟是武德司系統里成長起來的,又久居實職,王寅武的影響雖然此前有強力清除,但多多少少有些余澤,再加上李崇矩的支持,王玄真接任雖談不上水到渠成,也算有驚無險。

        比起他叔,王玄真最大的不同便是政治眼光與覺悟極高,他從一開始心中便有數,他這個武德使是勉強上位的,身上還背著舊賬,倘有半點行差踏錯,那就是新舊賬一起清算。

        而想要化解,最根本的不是獲得多少人的支持,而是劉皇帝的看法。王玄真正是通過這幾年廢寢忘食、竭忠盡誠,得到了劉皇帝的認可。

        在武德使任上,王玄真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在李崇矩整頓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風紀工作,徹底扭轉王寅武當職期間產生的諸多不良風氣,深入解決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

        其二則是對刑徒營的整頓,在刑徒營的管理權正式從地方官府轉移到武德司后,此前層出不窮的刑徒騷亂狀況迅速得到了遏制,這都源于武德司吏的強力管控,當然背后是刑徒營傷亡率的上升,很多人不是累死,而是直接被秘密處死,王玄真為之制定了一套完備、嚴密乃至堪稱殘酷的監管制度。

        王玄真其人,真正掌權之后,且狠著,論雷厲風行也要遠超他叔叔乃至任何一任前輩武德使。但是,此人懂得隱藏,做得也周密,武德司在他的統管下陰暗層面更多,范圍更廣。

        但是,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王玄真在劉皇帝那里的印象得到了根本性的加強,在劉皇帝看來,這王玄真怕是歷任武德使中最稱職、業務能力也最強的。畢竟,其他人,包括其叔王寅武,都屬于半路出家,王玄真卻是從武德司系統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在外人眼中,武德司是越來越神秘,在讓人忌憚上也越發向皇城司看齊,對于武德司的變化,王繼恩這老太監自然是多加關注的,也正因為了解了常人不知道的情況,方才對小兒輩的王玄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這小子,實在不是善茬。

        哪怕在進殿期間,王繼恩還用余光觀察著王玄真那張平靜到淡漠的臉,目光滿是忌憚,同時還有嫉妒。以王玄真的年齡、資歷,竟然掌控著大漢最為龐大的特務機構,從實權上幾乎與他這個老大官平起平坐,甚至猶有過之,這后浪洶涌撲來,王繼恩心理又如何能做到真正的平衡?

        不過,到了御前,二王都不約而同地低眉順眼,恭謹行禮。隨意地掃了二人一眼,劉皇帝叫起,然后直入主題,道:“都說說你們這幾日的調查成果吧!聽說大理寺很熱鬧,都有哪些人?”

        顯然,把康寧放到大理寺,只是劉皇帝的一次釣魚行動罷了,這一點,想來很多人都能看出來,但是即便看出來了,當利益與前途憂切相關之時,也沒有多少人能按捺得住,否則大理寺也不會“門庭若市”。

        今夜,算是劉皇帝“收網”的開始,同時,他對康寧究竟“織”了怎樣一張權貴利益網,也格外好奇與關心。

        皇城司與武德司在具體調查上,是有分工的,皇城司主要針對勛貴,武德司則是官僚。由于資歷的問題,自然得王繼恩先匯報,呈上一份不算厚的報告,王繼恩便開始詳盡地介紹起來……

        王繼恩提交的重點,還是一份名單,一份與康氏有牽扯并根據牽扯程度分門別類的名單。由于劉皇帝的高度關注,王繼恩根本不敢在此事的調查上打折扣,因此,基本上是據實而報。

        受過康氏好處的勛貴確實多,各種名義上的往來更是讓人眼花繚亂,但真正與康家“沆瀣一氣”的,還算是少數。雖然王繼恩不敢直接代替劉皇帝做判定,但匯報上的傾向是這樣的。

        劉皇帝仔細地審閱了一番,臉上看不出什么表情,眼皮子微抬,問道:“廣陽伯府與之也有勾結?”

        王繼恩:“近來,尤為頻繁,康家對廣陽伯府甚是殷勤,康寧被捕之前,還親自登門拜訪過,被捕后,康家人又往伯府送了一箱禮物……”

        劉皇帝只稍微想了下,便又問:“李重進家也向康家借錢了?”

        王繼恩對這些情況,顯然已是爛熟于心,幾乎不假思索,便答來:“是谷陽伯之子李延昌因欠賭賬,數額不小,為免谷陽伯發現責罵,因而暗地里向康家借錢,此事,似乎已然事發,谷陽伯將李延昌痛笞一頓,昨日還親自去了一趟陽邑侯府,二人具體商談過什么,尚未探明。”

        老臉上還是沒什么波瀾,稍微記了一下,劉皇帝又問起其他勛貴的情況,包括國舅李業,就是王彥升家的事也重新聽取了一遍更為細致的調查結果。

        總得而言,勛貴們與康氏之間的關系,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康家不惜血本地討好收買著,勛貴尤其是勛貴子弟們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康家孝敬,甚至給劉皇帝一種他們在收“保護費”的感覺。

        康家針對的,也大多是那些勛貴中的膏粱紈绔,不免有為康寧驅策的,但總體而言,勛貴們還是矜持的,畢竟地位的懸殊、貴族的尊嚴讓大部分人并不把康家太當回事。

        第412章 結局早已注定

        如果說對于勛貴的情況,劉皇帝還有所克制,甚至能靜下心,聽取一些細節上的匯報,但當王玄真把他那邊的調查結果報上來的時候,劉皇帝便不裝了。

        倒也沒有勃然大怒、歇斯底里,只是態度平淡,一種淡至冷酷的敷衍,沒有細致地過問具體案情,只是輕描淡寫地接受了王玄真提交的那份犯官名單。

        如此反應,對王玄真自是好事,不必面臨劉皇帝的質詢,減少了應對失措的風險。但于王繼恩而言,心情就不那么如意了,官家對他的匯報是刨根問底,究查細節,對王玄真那小崽子卻是問也不問,這區別對待也太明顯了,莫非官家寧信新人,也不信自己這個老奴?

        在王繼恩心頭泛酸之時,劉皇帝的詢問又來了:“這些日子,西京城士民對康寧案的輿論如何?”

        這話自然是問王繼恩的,畢竟京畿輿情監察乃是皇城司的主要職責之一。不過,此時提起,還真有些問住王繼恩了,他這段時間,精力可都放在對那些勛貴情況的深挖窮究上了,哪有余力關注那些普通人的言論,都是屁民,說話都跟放屁一般,不值得重視……

        心中嘀咕著,王繼恩卻是半點不慌,腦子一轉,便從容稟道:“回官家,那康寧畢竟是名滿天下的大商賈,康家在京內更可稱得上是根深蒂固,康寧被捕,民間自然難免發生一些反響。

        這幾日,民間確實是議論紛紛,其中多幸災樂禍者。當然也不乏擔憂牽連己身的人,尤其與康家有直接干系者。

        據查,康家在京城內外的雇傭,便達數千人,一些康家的雇工,聚眾鬧事,導致發生了一些騷亂,出現了幾起傷殘事件。

        具體成因,乃至康寧被捕,康家在城內多處產業都閉門歇業,導致那些雇工失去活計,因而鬧出亂子。南市之中,由康氏經營的一條街,也全部陷入停頓,導致整個市面都有些蕭條,商戶抱怨,小民也非議不已……”

        王繼恩這番話,算得上是半真半假,只是他努力回憶,根據下屬匯報的一些情況,做些內容擴充罷了。這可不是欺瞞劉皇帝,而是“合理推演”,而王繼恩也相信,他所匯報的,是劉皇帝愿意聽的,即便有些疏漏,也是能夠彌補的。

        隨著王繼恩的敘說,王玄真也不由斜了眼王繼恩一眼,顯然道心動了,心中也不由感慨這老閹的膽大與狡詐。他所言中的問題,王玄真自然也清楚,但若想要以此捉他的把柄,卻很容易自討苦吃。

        同時,康寧這個案子查到如今這個地步,情況已經十分明朗了,康寧乃至整個康家都只是個引子,劉皇帝關心的顯然是背后折射出的問題,也想借此做些事情。

        他皇城司與武德司,最主要的職責就是要幫助劉皇帝達成目的,在這個前提下,康寧案就不能有反復,一切都得坐實,這是作為爪牙的覺悟。

        因此,別說王繼恩所言沒有什么致命漏洞,就是有,眼下恐怕還得配合幫忙補上,二司之間的斗爭,是得在不誤皇帝大事的基礎上。沒有這點認知,王玄真可坐不穩武德使的位置。

        劉皇帝自然沒有關注這二王的心思,只是仔細地聽著王繼恩的報告,老臉上的笑容則越發明顯,只是嘴角那道弧度也越來越像一把收割性命的鐮刀。

        “京中其他商賈呢?他們都以康寧為經商置業的榜樣,他們又是怎樣的反應?”稍作思考,劉皇帝又問。

        對此,王繼恩幾乎不假思索,順著適才的思路沉聲敘來:“官家真是洞若觀火,明察秋毫,若說民間對康寧被捕的反響,還得數京中商賈。

        不過,他們的反應,也各不相同,小商小戶,大多事不關己,中產商戶,關心之余,則大多沉默。

        當然,中小商戶之中,也不乏喜聞樂見者,只因康氏往往欺行霸市之舉,侵害了他們的生意與利益,如今康氏被查,不少人是奔走相告,歡慶不已……”

        “還有這等事?”劉皇帝打斷了王繼恩,語帶譏諷地道:“看來這康家,也不像某些人說的,是經營本分的良商、義商,而這樣的大商賈,竟能影響市面繁榮,關乎數千百姓生計,難怪如此肆無忌憚!”

        言罷,嚴厲的語氣一改,劉皇帝又平靜地問:“論影響,一百個中小商賈,只怕也不如一個所謂的豪商!大漢的大商賈,不只康寧一個吧,據說與之齊名的就有好幾家,他們又是什么反應?”

        王繼恩立刻道來:“回陛下,據小的們監察所知,京中的大商賈,對康寧案是最為關切,趨利避害是其本能,在康寧事發后,大部分人都與康家斷了聯系,尤其是過去往來密切者,但都在背地里通過各種方式探聽消息。

        甚至于,還有遠避京師,作逃亡狀者……”

        到這兒,劉皇帝沒有繼續再問了,只是再度陷入了深沉的思索。倘若王繼恩所言屬實,那么一張生活形象的市井百態之像在他腦子里已然勾勒出來了,顯然,康寧之案的影響,不只上至朝廷權貴,下則對市井工商民生,一樣是影響重大,甚至從表面上看要更嚴重些,簡直是立竿見影。

        然而,也正是如此,劉皇帝心胸之中的殺氣才更加沸騰,難以抑制。他一向是鼓勵商業的,但不意味著無條件支持,一旦突破了他的心理底線,那便只有嚴刑峻法。

        聯想到關于康家的匯報中,其家仆、佃戶、雇傭者,達數萬人,甚至十萬人,這可是有組織且飽食康氏錢糧的人。榆林豪強之叛,劉皇帝至今記憶猶新,那才只是邊陲一土豪,倘若如康氏這樣的大家族,也給朝廷來上這么一招,那又將是怎樣一種結果……

        一思及此,劉皇帝的心情算不上不寒而栗,但警惕性與猜疑心是暴漲的。

        在劉皇帝思慮間,王玄真又適時地補了一刀:“陛下,臣今日收到關內道上報的消息,皇孫文渙回京途中,結識了一個名為康明睿的少年,據察,其人乃是康寧之孫……”

        這話一出,劉皇帝已經毫不掩飾其殺意了,兇狠的目光簡直讓人心驚肉跳。

        沉吟著,劉皇帝的腰背也挺了起來,察覺到其變化,二王及嵒脫都不約而同地嚴肅起來,顯然,都準備好接受圣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欧美香蕉在线_啊v在线免费观看_国产精品一区欧美激情_国产精品igao视频网网址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listing id="9b9tb"><meter id="9b9tb"></meter></listing></address>

        <listing id="9b9tb"><nobr id="9b9tb"><progress id="9b9tb"></progress></nobr></listing>
          <address id="9b9tb"></address>

          <address id="9b9tb"></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