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號角和鼓聲起,戰士們整齊劃一的腳步聲震天動地。
而阿魯臺則由于信息差犯了一個錯誤。
一個他不知道是錯誤的錯誤。
——阿魯臺認知里的明軍,依舊是捕魚兒海之戰時候的明軍。
自從捕魚兒海之戰后,蒙古人已經跟大明有十七年沒有爆發大規模戰役了。
而這十七年,足夠讓明軍脫胎換骨。
可惜他們對于明軍的理解,卻依舊停留在過去。
所以,阿魯臺祭出了“曼古歹”戰術。
也就是讓韃靼輕騎兵發揮自身機動能力強的特點時進時退,刻意與進犯的明軍保持一段安全的距離,這段距離將在明軍的攻擊范圍之外,但是一定要在弓箭的射程之內,這樣一來,韃靼人作為主力的弓騎兵就可以在避免受到打擊的情況下,不斷用手中的弓箭來殺傷明軍。
蒙古人當年就是靠著這一手,連續干碎了金、宋、西夏、花拉子模乃至東歐聯軍。
然而時代變了。
韃靼人的“曼古歹”戰術迎面就撞上了火炮。
明軍一路被拖著走沒開過火的大炮,更是第一次在韃靼人面前展露了他們的威力。
原始的開花彈讓以密集陣型沖鋒的韃靼輕騎兵知道了什么叫神雷天降,同時,韃靼人那可憐的防御裝備,更是讓火炮的威力得以發揮到最大。
也有勇敢的韃靼將領不愿意放棄,繼續嗷嗷叫著帶領部隊向著明軍繼續沖鋒,打算到騎弓射程內的時候還以顏色,然后再利用他們精湛的騎術側切出去。
而神機營的火銃卻開始了排隊銃斃。
整個過程沒什么好說的,在武器的代差面前,韃靼輕騎兵的弓箭幾乎毫無作用,當意識到他們不可能完成預定的戰役目標“給明軍一個半渡而擊”以后,韃靼人發揮了他們從北元繼承的又一優良傳統,開始作鳥獸散。
阿魯臺潤的很快,各部落的婦孺他已經安排往各個方向分頭跑了,能跑多少是多少,既然這仗打不了,那么他也潤。
明軍開始了追擊,騎兵一口氣追出了數百里,直到補給耗盡。
而在追擊的時候,明軍也有了重要收獲。
在長秀川,明軍咬住了阿魯臺部隊的尾巴,阿魯臺被迫斷尾求生,他拋下了大量的輜重,用前來負責清點輜重的金幼孜的話說就是“牛羊雜畜滿山谷,及河之兩旁,連綿百余里”。
并且,明軍騎兵抓住了被阿魯臺嫌跑得慢而拋棄的妻兒。
嗯,劉邦點了個贊。
而在阿魯臺的現任妻子,這位流淌著黃金家族血液的前任大汗的妻子這里,明軍意外獲得了傳國玉璽。
誰也沒有想到,被踹下馬的時候,她從阿魯臺身上順走了這個至關重要的道具。
為此,這個獻上了傳國玉璽的女人得到了朱棣的豐厚賞賜。
在朱棣的沉著指揮下,明軍重創了韃靼部,奪回了傳國玉璽,贏得了這場決定性的戰役,也順利地完成了第一次北征的目標,朱棣倒是想追到天邊去,但鑒于補給線遭到了破壞,又完全達成了戰略目標,在這里空耗著也不會有更多的實質性收獲,所以選擇了撤軍。
雖然阿魯臺潤了,但影響并不大,他的實力已經遠不如前,韃靼部的衰落已經成為了必然,他們也不可能在大明對付遠征而來的帖木兒的時候,從大明的背后捅一刀了。
然而,對于明軍來說,這次北征無疑是一次輝煌至極的勝利,他們不僅殲滅了大量的敵軍,還帶回了二十余萬頭牛羊,奪回了許多被蒙古人侵占的土地,在漠南建立了新的衛所,把大明的北部邊界向北推進了上千里。
朱棣深知這場勝利來之不易,也明白這背后凝聚了無數將士的鮮血和犧牲,戰役結束后,他立即下令犒賞三軍準備班師,同時派遣使者前往北京報信。
而朱高煦,這位在戰場上英勇無畏的二皇子,也在勝利之后展現出了他的智慧和不那么成熟的政治手腕。
朱高煦有姜星火的指導,他很明白,雖然對韃靼部的戰爭取得了巨大勝利,但接下來的治理和安撫工作同樣重要。
大明不可能永遠駐扎在漠北,拉一派打一派很重要。
因此,他主動請纓,與被俘的韃靼部貴族們交談。
朱高煦的威名和他的勇猛表現,獲得了這些韃靼部貴族的尊敬,有相當數量的中小部落首領愿意效忠大明,跟隨明軍一起南遷,作為緩沖區在漠南放牧。
朱高煦做的很不錯,朱棣表面上沒說什么,但心里對朱高煦辦的事表示了高度認可。
這次北征讓他明白,這個二兒子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在治理方面也有著不錯的才能,朱棣倒是真的認真考慮起是否要賦予朱高煦更大的權力(畫更大的餅),讓他在未來的日子里繼續為朱棣貢獻自己的力量。
但無論父子之間發生了什么,總的來說,這場戰爭的結局是輝煌的。
第一次北征結束后,明朝的內外局勢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
首先,在軍事上,明朝通過擊敗韃靼部蒙古人,鞏固了其在北方的統治,提高了北部邊疆的安全,這場勝利也提升了新組建的明軍京營三大營的士氣和戰斗力,為后續的大規模作戰創造了有利條件。
其次,在政治上,朱棣通過這場戰爭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皇位,他成功地打出了完全不遜色于捕魚兒海之戰的大勝,把韃靼人打回了蠻荒時代,證明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并且奪回了代表皇位正統性的傳國玉璽,從而加強了皇權和自己的合法性。
此外,朱棣還通過犒賞三軍、提拔有功將士等手段,進一步籠絡了軍心,增強了軍隊的忠誠度和戰斗力,讓一部分整編進入京營的非燕軍嫡系,也變得對他忠誠了起來。
然而,第一次北征的勝利并不能完全解決明朝內部的問題,在朝廷內部,仍然存在著復雜的權力斗爭和派系之爭。
同時,由于這次戰爭那足以讓徐輝祖精神崩潰的補給消耗,大明的經濟也面臨了新的困難和挑戰。
但無論如何,永樂二年算是翻篇了。
第八卷 日月不落
第551章 傾國
明軍重創韃靼部,橫掃漠北三千里的軍威,深深地震撼了瓦剌部和兀良哈部。
而隨著大明的一系列舉動,大明北部邊境的地緣局勢也開始產生了劇烈而深遠的變化。
塞外,大明建立了管轄內遷韃靼諸部的斡難河衛,并在在海剌兒河最南邊設立的海剌兒千戶所,恢復了亦集乃舊城、鎮番衛等衛所和寨堡,以開平衛為核心,構筑了漠南緩沖區,極大地拓展了大明的戰略空間,讓北京不再直接暴露于蒙古人的攻擊范圍內。
同時永樂二年末,瓦剌諸部聯合派遣使者來到北京請求永樂帝的冊封。
明廷封瓦剌馬哈木、太平及把禿孛羅為王,馬哈木為金紫光祿大夫、順寧王;太平為金紫光祿大夫、賢義王;把禿孛羅為金紫光祿大夫、安樂王。
這里隱含了朱棣相當的政治考慮,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韃靼部與瓦剌部有什么區別,認為他們都是蒙古人,但實際上,兩者的淵源完全不同。
“韃靼”這個詞,不是這些繼承了北元法統的人的自稱,而是大明在官方口徑中賦予對方的,指的是“跟著元順帝從大都逃出來,并且一路向北遷徙的漢地蒙古人和漠南蒙古人”,對于韃靼人自己來說,他們依舊稱自己是元人,并且因其大汗為元室后裔而被視為元室正統。
而大明的這種文字游戲的涵義也不難猜到,以此明示繼承了蒙古帝國的元朝已經滅亡了,既然如此,那么這些人自然也就成了蠻夷,成了化外野人,失去了對中原的正統法理訴求。
也就是說,韃靼人其實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跟著元順帝跑路的漢地蒙古人和少量漢人,另一部分則是在漠南放牧被北元收編的漠南蒙古人。
而“瓦剌”,則是指的由“斡亦剌”這個古老的部落匯合一些森林民發展而成的一個漠西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在十三世紀以前原本生活在葉尼塞河上游一帶的廣大森林地區,而在金朝的時候,斡亦剌人為爭奪林地和狩獵場所,西遷至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爾河(今木倫河)至華克木河上游錫什錫德河一帶。
成吉思汗稱汗的第二年,斡亦剌部主動歸順成吉思汗,成為了蒙古帝國的早期股東,并幫助其收服十余個東方的林中部落,受到成吉思汗的賞識與嘉獎,在斡亦剌地區建立千百戶制,任命斡亦剌氏族貴族為千百戶長,逐級分封部落領地,斡亦剌社會由此開始逐漸向早期封建制轉化,元朝建立以后,斡亦剌部在名義上歸屬于元朝的嶺北行省管轄,實際上處于自治的狀態。
而在姜星火前世,到了帶清的時候,瓦剌部就演變成了衛特拉蒙古,這個就比較出名了,因為衛拉特蒙古是由四大部族構成的,也就是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這都是被人耳熟能詳的歷史名詞。
不過現在是明初,瓦剌依舊盤踞在大漠的西邊,與明朝沒什么來往,也沒什么恩怨。
與明朝有恩怨的是過去有大缺大德的北元,而韃靼部繼承了北元的主體,包括其軍隊,也就是太師阿魯臺的嫡系部隊,所以明朝對于這些蒙古部落聯盟,最仇視也是最想干的,就是韃靼部,如果大明不集中力量先把韃靼部干垮,那么只要帖木兒的遠征大軍一到,韃靼部肯定全體出動,控弦之士十余萬南下牧馬直逼舊都。
而瓦剌部在自己的漠西地盤待了好幾百年沒挪窩了,如果沒有特別大的地緣環境變動,他們也不會來打明朝.道理很簡單,現在韃靼部南下能直接打到北京,但瓦剌部南下,面對他們的是甘肅和寧夏,那里明朝只有幾萬人守著城池寨堡,基本全是軍戶,不僅搶不到什么,而且硬啃還容易把牙給啃崩,完全就是得不償失的買賣。
至于為什么后來瓦剌跟大明在“大同-宣府-北京”沿線打了土木堡之戰,則是因為朱棣把韃靼部打的太狠,韃靼部徹底衰落。
這里不得不提一件事,那就是在姜星火前世,朱棣駕崩后,后繼的朱高熾、朱瞻基是如何處理外部問題的。
除了放棄安南,放棄舊港宣慰司等南洋經略,對三宣六慰的麓川宣慰使思任發侵奪南甸、騰沖等處地方置之不理致使后來的緬甸王朝做大、放棄開平衛北部戰略空間讓游牧民族能夠直接打到北京等等讓人腦溢血的操作以外,對韃靼部占據陰山南麓的默許,也埋下了苦澀的結果。
阿魯臺這個逃跑大師,出了名的能潤,朱棣五次北征都沒能弄死他,后來眼見瓦剌部做大,朱棣轉而扶持阿魯臺對抗瓦剌,而阿魯臺被朱棣打的太狠,實在是對抗不了瓦剌,所以在宣德朝,阿魯臺又潤了。
漠北待不下去了,漠南也待不下去,阿魯臺直接潤到了瓦剌舊地和大明邊界之間的空白地帶,也就是陰山南麓,對于阿魯臺的南下,朱瞻基出于“以夷制夷”的考慮,默認韃靼殘部占據陰山南疆的事實,從而促使明朝、蒙古之間政治邊界由此明確起來,而在瓦刺部、兀良哈部的壓力之下,韃靼殘部沿大青山、烏拉山、狼山,不斷西走至甘肅境外,從而徹底打通了陰山邊疆,將之轉變為蒙古各部來往通暢的“陰山走廊”。
而阿魯臺潤后韃靼部空出來的區域,則被瓦剌部趁勢東進,侵吞了韃靼部的大部分地盤和人口,所以才產生了效仿蒙古帝國南下的野心。
明堡宗的命運,是有他爹朱瞻基的一份因果在里面的。
說實話,以前不覺得怎么樣,但現在越看大明的堪輿圖,南京的姜星火反正就越不想讓朱高熾當皇帝。
漠北,放棄!
漠南,放棄!
陰山,放棄!
安南,放棄!
南洋,放棄!
麓川,放棄!
這是人能干出來的事?
實控或羈縻這些地區,都是洪武、永樂兩朝五十余年的辛苦努力才得到的,仁宣兩朝不過十載,戰略大收縮就全部給放棄掉了。
——崽賣爺田不心疼。
打仗是得士紳出錢,不打仗是能與民休息,從理論上,這些遙遠邊疆的事情,好像確實也跟江浙的士紳們沒什么切身關系,但對于大明,對于華夏來說,卻很有關系。
失去了這些戰略空間,就像是人的肚子沒有了脂肪的保護一樣,以前別人一拳打上來,脂肪還能緩沖頂一頂,現在直接就打到看起來很漂亮、很堅硬的腹肌上了,腹肌擋不住那就直接內臟受傷。
后來的無數次異族入寇都證明,大明的腹肌真不夠硬。
反觀后來的明堡宗,雖然又菜又蠢,但年輕人就是氣盛也好,頭鐵也罷,堡宗在對外策略上的勇氣反而勝過父祖,歷史上就很少提及堡宗征麓川之役這回事,但正是這一仗,把西南邊疆給打消停了幾十年。
說回當下,此時的瓦剌部,不僅沒有統一,而且是處于三足鼎立的均衡狀態,由馬哈木、太平及把禿孛羅三位瓦剌大封建主聯合統治,所以大明才要冊封三個王出來。
瓦剌人此時實力弱小,且跟帖木兒素無來往,所以眼見大明橫掃漠北,一時間被唬的瑟瑟發抖,大明也樂得瓦剌能安分守己,所以賜予了對瓦剌人來說相當豐厚的賞賜,瓦剌一時大喜,進入了大明的封貢序列。
而在最西邊,考慮到大明很有可能在未來一到兩年之內,爆發與帖木兒汗國的戰爭,所以朱棣將忠義衛的一位特殊成員,也就是安定王的后裔脫脫冊封為忠順王,前往哈密建立哈密衛,收復當地的畏兀兒人和蒙古人,作為大明的前哨情報站,朱棣除了給脫脫調撥了一部分兵馬隨行護衛以外,還給了他文武班底,以畏兀兒馬哈麻火者為指揮使,辜思誠、哈只馬哈麻為經歷,周安為長史、劉行為紀善。
哈密衛位于西域咽喉要道,居住著蒙古、畏兀兒、哈薩克等諸多民族,哈密衛周邊的部落首領在血緣上基本都跟察合臺汗國有關,是成吉思汗兒子察合臺的后裔,而隨著哈密衛的建立,大明也建立了一批羈縻衛所,即赤斤蒙古衛、罕東衛、罕東左衛、安定衛、曲先衛、阿瑞衛等等,分別由其部落首領統治。
朱棣沒指望這些人能擋住帖木兒的兵鋒,但能起到點情報作用就是好的。
而第一次北征,重創了中間的韃靼部,震懾了西面瓦剌部,東面的兀良哈部自然也有反饋。
當返回的明軍有意無意從東面繞了一圈以后,沒有任何天險可供依托,游牧的草場還是大明賜予的兀良哈人表示,作為大明忠誠的朵顏三衛,皇帝的意志就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朱棣也不跟這些人玩虛的,除了賞賜,還要求了兀良哈人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新設奴兒干都司,朵顏三衛處于其管理之下。
在過去的洪武朝,大明已經在后世的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這片廣闊的地區里通過羈縻政策,設置了一百三十多個衛所。
這些衛所基本上都是任命部落酋長擔任明朝官職,來統治其部落,跟南方的土司差不多,而隨著這些羈縻衛所越設置越多,建立一個統一的更高級行政機構也成了大明必然的選擇。
永樂三年,大明在前來朝貢的奴兒干地方酋長忽剌冬奴等人的建議之下,決定在奴兒干這個元朝東征元帥府的故址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也就是奴兒干都司,性質跟遼東都司差不多,以軍政為主,順帶管理民政,名義上隸屬于兵部職方清吏司,實際上直接向皇帝匯報。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