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臉色冷峻的仿生機械工程師,揚聲提醒道。
周海峰聞言后,又重新復核了一遍數據,最后重重地點頭答應。
作為長星島冷核發電站的負責人,他帶著數百名滬城核能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和300多臺仿生機械工程師,歷經七個月的奮戰,終于完成了9列發電機組的搭建。
每年將生產7200億千瓦時的電力資源!
要知道,滬城全年的用電量不過才2300億千瓦時。
換而言之,一旦并網運行,自此以后,滬城將不用再依賴西南和中部省份的電力輸送,從而實現用電自由,并還能把多余的電力,用在工商業的發展上,以及銷往能源短缺的歐羅洲和東南雅地區。
“再確定一下燃料的純化質量!
周海峰不放心的叮囑道。
“周經理,關于核心參數,我們都會檢查三遍以上,再拖下去,恐怕在六月之前,我們就無法如期完工了!
這名仿生機器人無奈地說道。
周海峰的研發和統籌能力,皆是上上之選,但為人太過小心謹慎,生怕出現任何一點疏漏。
按計劃,原本四月底就能啟動反應堆的運行,沒想到,在周海峰的一番操作下,硬生生多了一個半月的工期。
從反應堆控制、冷卻系統到能量轉換和監測,周海峰都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確認,對方的脾性,搞得仿生工程師都怕了。
“小心無大錯嘛!
周海峰尷尬地笑笑。
“填裝燃料,注意溫度、壓力和流量!”
周海峰頓了頓,收起笑意,反復地深吸了幾口氣,旋即對著通訊器大聲說道。
整座冷核發電站,足足上千人,全在等他的這句話。
“轟——!”
隨著核燃料的注入,在磁場的約束下,將氘氣的溫度和氣壓調整到一個固定比值。
神奇的現象倏地發生了!
輕核粒子緩緩地聚集在一起,以一種混亂且有序的規則,飛快地合并成一枚枚較重的核粒子,并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耀眼的藍光璀璨奪目,無數的中子溢出,一部分被濾芯吸收,一部分轉換成了電磁波,通過發射機轉移到外太空。
余下的便是清潔、高效的能源,經過轉換器裝置,源源不斷地輸出電力資源,再通過一臺超大型的電磁波發射機,最終并入衛星電網。
“33.7萬千瓦時/分!”
“64.9萬千瓦時/分!”
“101.3萬千瓦時/分!”
“137.2萬千瓦時/分!”
周海峰默默念叨著,在他的正前方,擺放著一個巨幅柔性顯示屏,所有的參數都在實時滾動著。
盡管二十分鐘的穩定運轉,每分鐘的電力負荷指數,一度到達了140.5萬千瓦時/分!
粗略計算,全年的發電量總額將達到7380億千瓦時!
比預定的產能高出了2.5%!
別小看這180億千瓦時的電量,若是找到合適的買家,同樣能賣出500億華幣的天價。
周海峰如釋重負,耳邊傳來喧鬧的歡呼聲。
他來不及多想,立刻掏出手機,給周安撥了過去,電話甫一接通,他便迫不及待的分享道:“周秘書,長星核電站落成,峰值產能是139萬千瓦時/分,預計全年的發電量在7300億千瓦時!
周海峰給自己留了一些余地,反正7300億和7380億的區別并不大,對滬城來說,長星島的冷核發電站具備極其長遠的價值。
“7300億千瓦時?比預估產能還高了100億!周經理,你可是滬城的大功臣啊!
“我現在就去向秦老匯報!你做好準備!
周安在電話那頭,激動地回復道。
至于做什么準備?
當然是接待秦老的視察團!
“好的,周秘書!”
周海峰認真地回答道。
他本來想辯解一句,但轉念一想,又立馬改口。
長星島的核能發電站,之所以能完美建成,之所以超出原定產能的2.5%,十之八九的功勞,都要落到仿生工程師的頭上。
它們這群仿生機器人,干起活來,日夜不分,24小時無休,進度簡直飛起。
難道秦老和周秘書不知道嗎?
必然是了解的!
遠在市中心的周安,收了收心神,面帶一絲微笑,輕輕敲開了自家老板的房門。
“什么事?”
秦老抬了抬眼皮子,隨口問道。
說完,他又低下頭,翻開著手里的文件,封面上赫然寫著“關于進一步開放華東大區飛行線路說明”。
周安瞥了一眼,然后正色說道:“秦老,長星島上的項目完工了,峰值產能是139萬千瓦時/分,全年發電量大約在7300億千瓦時左右!
他把周海峰的話,又重新復述了一遍。
“安排車子,馬上!我要去一趟長星島!”
秦老的神色微微一震,再也坐不住了,嘴角的笑意根本藏不住,沖著周安吩咐道。
“秦老,陳先生那邊,要不要知會一聲?”
周安小心翼翼地說道。
要知道,起初的冷核發電站計劃里,并沒有滬城一站,全靠陳河宇向上游說,才為滬城爭取了一座核能發電站。
并且,在建設過程中,使用了大量山海集團的仿生機械工程師。
“你來通知吧。”
秦老沉吟了數秒,凝聲說道。
由于所處的位置不同,他了解到的信息,要遠比周安多。
他心里非常清楚,每一臺仿生機器人的所見所聞,均在陳河宇的掌控下。
若是不通知對方,難免會有一些冒失之處。
“好的,我馬上去辦!
周安應聲答道。
……
十幾分鐘后。
遠在山海宮的陳河宇,慢慢地放下手機,輕笑一聲道:“全新的能源時代,終于要來了!”
第546章 掉坑里了?1.8萬億美刀的大坑!
5月24日,星期五,滬城會議中心。
由山海供電公司、第三核能研究所和供電司共同籌辦的新聞發布會,在一樓的華夏廳如約舉行,場館之內人潮涌動,擠滿了海內外的主流媒體,以及全球數十家原子核機構的專家和教授。
展示廳的總面積為960平方米,可容納400余人,看上去寬敞明亮,但仍舊有一部分人沒有座位,只能站在過道和走廊里,伸著脖子四處張望。
正前方是一個現代化的演講臺,極具科技感。
中心區域擺放著一面巨幅柔性顯示屏,深藍色的底色上,實時滾動著一行碩大的字體——‘長星島核能發電站并網儀式’。
什么時候的事?
在長星島上興建核電站,為什么不征詢當地居民的意見?
與鹿家嘴的距離如此之近,能否確保安全運轉?核廢水的排放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揣著一肚子的疑慮,記者們焦急地等待著,并迫切希望山海供電公司或是第三核能研究所的負責人,能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霓虹每日新聞》!
《高麗日報》!
《天竺時報》!
《星島日報》!
馬泥拉電視臺、楓葉國ftv、華都郵報電視臺和福克斯新聞頻道的外景記者,紛紛趕到了現場,憑借新聞從業人員的敏覺性,他們隱隱感覺到,大華區的這場發布會,充滿了詭異和反常的氣氛。
通常來說,核能發電站屬于重大工程項目,首先要獲得主管機構的批準和監管,并與能源部門、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保持一致,在提交詳盡的項目計劃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后,才允許正式立項。
緊接著,還要在核電站的建造之前,通過公開聽證會、社區會議的形式,與長星島的居民進行溝通協商,從而確保周邊環境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然而大華區在實操中,卻選擇跳過了前兩步,居然默不作聲地搞起了建設,要說沒點貓膩,誰都不敢信?
一時間,偌大的展廳里人聲鼎沸,充斥著喧囂和低語。
“聽說秦老也會過來,估計今天的發布會不簡單!”
“一座核電站而已,用得著這么大的陣仗嗎?當初鵬城和琴島的核電站落成,也沒搞發布會?”
“難道原子能的研究有了最新突破?第三核能研究所搶先一步,造出了‘人造太陽’?”
“嘖嘖嘖!大華區的人,始終改不掉好大喜功的壞毛病,區區一座核能發電站,我霓虹早在五十年前就建成了!
“是啊,誰能比得過你們!談到對原子能的了解,還得是霓虹人!
聽到小日子在裝叉,一名《南方觀察報》的記者咧嘴一笑,一時沒忍住,暗戳戳地諷刺道。
“你……!太失禮了!我只是實話實話罷了!
《霓虹每日新聞》的記者,瞪著眼睛,紅著脖子說道。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