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又發出一聲。
解縉眉目一抖:“回陛下,確實如此!
“嗯!
皇帝這一次輕嗯了一聲,便向后一靠,目光中帶著審閱。
任亨泰向后挪了一步,這些事情在來時的路上便已經說過,自己能省一些口舌之力,讓解大紳去奏對,他是樂意的。
解縉梳理了一下思路,輕聲開口道:“臣等以為,不論是中都的事情,還是河南道的事情,若是深究起來,或許是要聯系起來,放在一塊兒議的。
如今國家正在推行新政,政令如火如荼,百姓反響熱烈。而在洪武新政之前,朝廷自洪武二十四年開始,推行天下近兩千座驛站改制,便已然是走上了推行新政的路子。
這些年,朝廷大大小小的已經辦了不少的事情。這其中牽涉到多少人的利益?利了多少人又損了多少人?
朝廷雖然向來嚴肅,可是地方上卻不可能徹底肅清。
天底下,當真萬事皆安了嗎?
臣等以為,只是那些人藏得更深了。
這一次兩道急奏入京,不論是廢廣陵郡王不見蹤跡,亦或是朝廷耗費無數錢糧方才初步筑造取來的減水壩、攔水壩被毀,臣等以為定然是有一只黑手在背后推動!
“既然爾等幾人已經議過,這只黑手又在何處?”
朱元璋目光冷冽,眼神中泛起一縷幽光。
解縉停頓,遲疑了一下。
一個很不對勁的想法,忽然在他的腦袋里生出。
難道陛下早就已經查明了,今日方才報送進京的急奏背后的緣由?
不會吧!
解縉吞咽了一口唾沫,方才繼續道:“有鑒于國初之局,參照今次中都封城清剿奸佞一事。內閣以為,此事乃是白蓮教社與山西道晉商所為!
呵!
朱元璋發出了一聲冷笑,手掌拍了拍扶手:“國初百廢俱興,諸事艱難。俺們當初趕走元人,一路趕到了長城以北,可是天下卻并未曾安寧。
各處還盤踞著不少的元賊余孽疑惑是國初的那些不愿臣服的起義軍。
朝廷艱難啊,那時候國庫里進去一斗的糧食,卻要發出去三斗的錢糧。
處處都要人,處處都需要有人盯著。
朝廷給元賊趕出了長城以北,可是九邊還不曾穩定下來。
洪武三年,俺不得不為邊軍考量,給了山西道晉商那一份開中制。
這些年,倒是叫他們攢下了富可敵國的錢財了!”
開中制的施行,實在是難以評說優劣。
解縉也難以在此刻公正的評價開中制的功過。
但如同皇帝所說,開中制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國初那等惡劣的處境之下,朝廷和山西道的晉商們達成了一份以開中制為核心的邊軍錢糧運輸協議。
這一份協議,徹底的保障了朝廷數十萬邊軍,能夠一直駐守在長城內外,將當時還勢大的前元余孽給擋在長城外面。
可是壞處也同樣明顯。
整個河東鹽池,在洪武三年隨著開中制的施行,便盡數落入晉商手中,這些年更是隨著晉商們積攢下大把的財富,已經開始將手伸向了江淮鹽場。
開中制已經不符合如今國家的國情了。
解縉的心頭生出了一份要中斷開中制的念頭。
而朱元璋的聲音,也已經繼續鉆進他眼前三位內閣大臣的耳中。
“俺老了,看到的東西也就多了。天下間蠅營狗茍之事,不勝凡舉。
這些人當初是幫了俺一把,卻也鉆了國家的空子。
他們是有錢了,可他們的手也伸到了不該去的地方!
這些年,俺一直在忍著,唯恐九邊那數十萬的將士們餓了肚子,與敵廝殺的時候穿著單衣,握著卷刃的刀。
俺一忍再忍,可他們卻一步一步的試探著朕!”
皇帝終于是將心中的怒火發泄了出來。
解縉立馬躬身頷首:“陛下息怒,國家施政,向來是審時度勢。國初朝廷不易,自是要用他們襄助。此等助力,朝廷也不曾忘了。只是世人多俗欲,掌控不得,便會貪念橫生。
如今國家倉稟實,錢糧無數,每歲增之。
所以,朝廷開洪武新政,推驛站改制、攤丁入畝、官紳一體、商稅改制、科舉改制、復行秦法。短短數載,大明開疆拓土千萬里,此等盛世景象,歷朝難見。
此時正是國家再行審視,政令更迭之時。
地方若有陣痛,奸佞制亂于下,卻也未曾不是一個機會。更好讓朝廷看清天下,及時清理干凈的機會!
“查!天下便是要再亂一次,也要在朕的手上將這些亂子激出來!”
朱元璋語氣很平靜,卻無比的堅定。
皇帝的意志,堅決無比。
一直不曾開口的魏國公徐允恭,這時候開口道:“陛下,眼下朝廷要謹防地方突然出現的亂子,更要嚴防朝廷官員對新政不滿,借此亂局攻訐朝堂新政。”
解縉立馬接過話:“臣和魏國公與任首輔商議,深感眼下,朝野內外,或會對河道總督衙門及河南道三司衙門發起彈劾。
自朝廷定下治河的國策,要在本朝叫黃河安瀾。僅僅是今歲,朝廷便已經耗費錢糧百萬。加之新政當下,必不可能人人心滿意足,往日只是不敢言,而此次卻又機會讓他們可以借題發揮。
河道總督大臣潘德善,履任以來,便勤勉治河一事。臣等知曉,潘德善此人幾乎沒有一日不在河道之上。
他以國家三品大員的身份,不著紅袍,僅以布衣而行,旬間便與河工一般。此等能臣干吏,若是今次因為這等無妄之災承擔下朝野攻訐,從而被迫罷官去職,實在是國家損失。
更甚者,新政推行因皇太孫殿下而起,亦是人盡皆知之事。以白蓮教社與晉商此等大逆之人,定然會掀動地方對皇太孫殿下群起而攻之。
到那時,國家社稷受辱,儲君受污,天下臣民何以看待?”
“誰人要叫大明的儲君受辱?”
正當解縉一番話說完,換氣的時候,寢宮外傳來了一道讓眾人熟悉的聲音。
解縉等人回頭。
只見皇太子朱標臉色平靜之中帶著幾分戲謔,手中捏著一份文書,走進了寢宮。
“臣等參見殿下。”
任亨泰、解縉、徐允恭三人轉身作揖施禮。
朱標身著深紅常服,腰纏玉帶,頭戴羽冠,跨進宮門,手臂一抖揮動衣袍間便到了老爺子跟前。
“兒臣參見父皇!
朱元璋安坐椅上,指著太子,與任亨泰三人笑道:“這是兒子還沒被打,老子就站出來了!
任亨泰三人只得面帶微笑,不多言語。
朱標看了老爺子一眼,開口道:“天下雖為盛世,可有父皇在,已與國初有著云泥之別,天下日新月異。
以兒臣之間,朝廷現在有能力,也有底氣,將這洪武新政再加幾分力度。如那開中制便可借此機會奪了,河東鹽池該是收回朝廷之手,交由戶部管理。
數十萬邊軍軍需供應,朝廷也不可再假借他人之手,此等國家命脈,該是在朝廷拳掌之間緊握。
國初天下局勢紛雜,方才致使白蓮教社等藏匿民間,二十八年以來雖有清剿,卻屢禁不止。朝廷也該下此決心,借此時機引蛇出洞,一并拿下。
乃至地方上,此番之前懼朝廷之威而暫時蟄伏之人,也可經此一事而被引動,由朝廷徹查清剿,整頓朝野,肅清天下民風!
皇太子來了后,便是將今日朝廷所知之事的處理辦法給盡數說出。
任亨泰不由側目看向眼前的朱標,疑惑道:“殿下已知中都及河南道之事?”
朱標點點頭,將手中的那份已經拆開的文書遞送到了朱元璋面前:“父皇,這是允熥送回的奏疏,他如今最是清楚京師之外發生的事情,會同內閣大學士高仰止,上書處置奏疏,望朝廷商酌應允施行!
朱元璋有些意外,他不是意外大孫子會給家里頭寫信。
而是意外,那小子在外頭能這么快就梳理清楚形勢,并且能這么快的將奏章送回應天。
任亨泰眨眨眼,不由開口:“殿下方才所言,皆是太孫所奏?”
朱標回頭看了眼這位首輔大臣,點點頭,繼而又道:“父皇,兒臣以為,錦衣衛當增設。由京軍及上直親軍衛選調良家子,考選講武堂武生統御,因對此次天下或生之亂,潛出應天,鎮守地方,以備不時之需!”
夭壽了!
一向良善的皇太子,竟然說要擴大錦衣衛的規模,更要從講武堂這等培育帝國軍方未來精銳將才的地方選調武生,去錦衣衛里頭。
任亨泰和解縉兩人還沒有開口說話。
徐允恭卻是搶先開口:“殿下,臣以為。若為暗中鎮守地方,不必如此大費周章,增設錦衣衛耗時定然眾多,且兵將互不知。何不如朝廷以京軍輪番為由,借此機會而促成防備地方之事?”
錦衣衛是隸屬上直親軍衛的,但上直親軍衛是直屬皇帝統御的。
從京軍抽調兵馬擴充錦衣衛,這是變相的削弱大都督府的力量。
朱標側目,淡淡的看了徐允恭一眼。
徐允恭立馬頷首低頭。
朱元璋瞧著兩人的眼神,隨口道:“由上直親軍衛抽調五個千戶所去錦衣衛北鎮撫司吧。此次京軍輪番,便一同下去!
朱標點點頭:“倒也合適!
徐允恭則是低著頭拱手:“臣領命。”
錦衣衛擴充圣裁而定,已經是不可更改的事情了。
徐允恭三人心中不由各生念想,只是無人敢言。
朱元璋笑了笑,將手中的奏疏舉起:“皇太孫寫的奏章,你們也看看吧。俺瞧了兩遍,諸事皆有涉及,內閣再議一議,查缺補漏,便將事情做起來吧。”
任亨泰、解縉三人立馬躬身抱拳。
“臣等領命!
……
自前宋而來,民間世俗便通行著一個觀念。
書中自有黃金屋。
書中有女顏如玉。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