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機將車開了過來,兩人上了車。
伍自珍安慰他說:“他們醫術很好,我的病就是他們治的,肯定也能治好你!
他對寧梔充滿了信心。
葉向明道:“我一把年紀了,治不治得好差別不大,可惜當年一起的那些戰友們,想到他們心里難受。”
當年他們所在的營隊為了試驗新武器,駐扎在蒼禾原。
后來離開的時候,營隊里每個人都出現了同樣的病癥,包括伍自珍。
去醫院檢查,也檢查不出什么名堂。
也沒有其他癥狀,就是痛。
全身都痛。
從蒼禾原回來之后,他們營隊的戰士基本全都因為身體原因退役了。
自那以后大家各奔東西,很少聯系。
葉向明知道其他人肯定也和他一樣飽受病痛折磨。
現在他是有機會治好,可當年那些他手底下的大兵呢?
也有機會嗎?
第132章
寧梔他們就這樣一半時間平寧,一半時間京都,腳不沾地兩邊跑。
平寧這邊是平時很少能接觸到核輻射靈氣不耐受癥以及一些其他的奇奇怪怪的病癥,京都那邊就有點搞笑了。
不孕不育的居然占了大部分。
這全多虧了尤老板的免費宣傳,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人民群眾口耳相傳的力量就是有這么強大。
早幾年慶城有個瑤醫院,因為治好了一例肝癌患者,結果全國的肝癌患者尤其是肝癌晚期患者全跑那兒去了。
平寧這邊因為軍方保密措施到位,一般人打聽不到,可尤老板的事在京都傳得很開。
提到西泉,以前人們想到的可能是國醫保養慢性病之類的,現在又加了一個不孕不育。
說不孕不育可能不太準確,畢竟尤老板夫婦年輕的時候還生了個女兒的。
但不管怎么說,現在京都那些上了年紀家里只有一個孩子或者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去世了的家庭,條件好的不用說,就是條件不好的想再生個孩子的都去西泉。
華夏人家庭氛圍很濃,子孫觀念根深蒂固,不管有錢沒錢,年紀多大都想有個孩子在身邊,享受天倫之樂。
丁克那畢竟是極少數。
西泉那邊就多虧鄔和靜和危正平主持。
寧梔連軸轉,開學了還要上課,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半,一半留在京都,一半留在平寧。
不過這樣也是有好處的。
在這期間他積累了大量的病例數據,發表論文比別的在校閉門造車的學生優勢強太多了。
年底的時候,寧梔就順利發表了兩篇關于不孕不育癥及核輻射的論文。
兩位老先生也獲益匪淺,至少在氣脈方面比起以前有了長足的進步,了解得更加透徹。
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就曾有一位大漂亮國的預言家提出過這個理論,認為宇宙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能量,這種能量對于治療身體疾病有非常大的好處,只是一直不曾有人證實它的存在。
這名預言家同樣還預言過華夏龍國的崛起,世界經濟的重心將從西方轉移到東方。
現在他的預言基本都一一實現了。
梁愷之覺得他所預言的這種能治病的宇宙能量,應該就是寧梔所說的氣了。
原來華夏國的老祖宗從幾千年前起就一直在研究這個了。
老先生可惜寧梔的才華,不想讓他按步就班浪費時間,和所里其他幾位大佬聯名給他申請了個特殊人才名額,讓寧梔把論文精修精修,主要是語言用詞方面準確一點,格式標準一點,打算等盲審過后,拿去在頂級期刊上發表。
聽到能提前畢業,寧梔表現得還是非常積級的。
自己改了一遍,又拿去讓老師們幫忙挑刺修改。
梁愷之看到論文轉了一圈又轉到自己面前,頓時無語了。
寧梔的論文說實話專業性很強,創新也沒問題,數據也全都是他們在醫院給人看病得來的真實數據。
就是語言方面有點不精煉。
老先生這么忙,晚上還要抽空給學生看論文,逐字逐句地挑錯,也是沒誰了。
等到寧梔認識的人全都挑了一遍錯,論文修完之后老先生就把他的論文送上去盲審,盲審過了就能直接參加答辯。
醫學類的答辯大約分為畢業答辯和科研學術答辯兩大類。
畢業答辯要求最低,沒有什么科研學術要求,只要搜集數據稍作總結就差不多了,考察的是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科研成果的鑒定答辯和學術報告交流答辯要求就高得多,需要點真才實料有一定的科研成果或是學術突破才行。
老先生本來就是沖著讓這篇論文在頂級期刊上發表的方向去的,肯定不能拿普通的畢業答辯對待,必須得提高點檔次。
兩位老先生一合計,決定等盲審后再邀請國內一些有份量的大佬把關,組建答辯小組讓寧梔參加答辯。
寧梔是半路轉行的,一路又全都提前畢業,畢業的論文還有答辯務必要盡善盡美,讓人無法詬病才行。
在這方面兩位老先生算是為寧梔操碎了心。
這也是兩位老先生無私德行好。
換了別的私心重的導師,手底下有了這么一個萬能靠譜的免費打工人,肯定會死死地攥在手心里,哪里會像梁愷之這樣為了學生能夠提前畢業費盡心思。
所以說有的時候運氣也是一個人成功路上非常重要的因素。
當代四位國醫大佬都認可的論文質量肯定是沒問題,一個月后寧梔的論文盲審意見返回,三位匿名審稿人都推薦了校優碩,允許參加答辯。
接下來是就是梁愷之的主場了。
老先生為了學生第一次動用了自己的關系,邀請了全國有名的國醫大佬組建了答辯小組。
因為寧梔是四大天團聯名申請的特殊人才,參加答辯的教授沒有一個是出自京都和星城的。
答辯會組長是羊城一位國醫消化內科專家,參加答辯的小組成員也都是全國久負勝名的國醫大拿。
在國醫界沒有一定的地位根本請不動這些大佬。
有他們當見證人,以后別人對寧梔的專業和科研水平自然挑不出毛病來。
梁愷之安排妥當,對寧梔說:“這幾天你好好準備一下,到時候參加答辯爭取順利通過!
老先生說著看了寧梔一眼。
嗯,小伙子年輕帥氣,衣品也不錯,外形上無可挑剔。
專業知識和技能也可圈可點。
唯獨讓老先生有些憂心的就是寧梔那時不時跳出來噎人的本事。
“答辯的時候盡量只回答專業和學術上的內容,別人問什么你就答什么,別的話少說!崩舷壬荒苓@么叮囑。
寧梔:“……”
褚含章呵呵笑:“放心吧,這孩子心里有數,你別操心了!
他對寧梔信心滿滿,覺得梁愷之就是太杞人憂天了。
到了答辯這天,國醫四大天團整整齊齊到得比寧梔還要早。
看到這陣仗答辯組的成員都有些震驚了。
知道的是來看一個碩士生論文答辯,不知道的還以為組的什么疑難雜癥專家組呢!
再說一般的病癥也沒有讓這四大天團齊到場的。
眾人心里犯嘀咕。
等到答辯開始,寧梔走進來的時候,專家們一瞅,挺年輕的,
再聯想到這兩年國醫界的傳言,明白這位應該就是梁老那位傳說中的關門弟子了。
年輕是真年輕,帥也是真帥。
醫生這個行業和別的行業不同,有點大器晚成厚積薄發的意思。
本科連基礎都不算,碩士也只能勉強稱作入門,想要做出成績,不管是西醫還是國醫沒個十年八年基本不可能。
而且醫務人員的培養機制也很糾結。
基礎重臨床,博士重科研。
然而這個行業又卷得厲害,對學歷的要求一年比一年高,博士打底,博士后是基本了。
很多學生踏進這個行業,就直接沖著讀博去的,能學碩博連讀的絕不會考慮先畢業積累臨床經驗再去讀碩讀博深造。
學碩博加起來少則十年八年,多則十好幾年,時間全泡在學校和實驗室里,臨床實踐經驗約等于無。
等到博士畢業,真實有效的科研成績先不說,進入臨床后西醫博士認不全手術器械,國醫博士壓根不會看診的大有人在。
科研理論跟臨床實踐脫節得特別嚴重,有點畸形。
所以幾位導師看著寧梔這篇有理有據,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論文頗有點眼前一亮的意思。
大家都是國醫方面的老專家了,論文的質量如何一眼就能辨認得出來。
但也不是說寧梔的這篇論文就完美無缺,十全十美了。
依然有讓人質疑的地方。
氣脈這個東西本來就有點見仁見智的意思。
在場的大佬們都是國醫出身,對于氣脈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見解,一直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
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工具也檢測不到的東西,你怎么證明自己的見解才是正確的?
如果不能,這樣的理論很容易被人利用,成為那些偽氣功邪|教邪|說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