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里國的土灶可不是東國人所熟悉的那種大灶,而是土的不能再土了,說得好聽的可以叫行軍灶。
就是用土壘一個帶缺口的圓圈,上面垛一口鍋。有時候連鍋都不算,可能就是一個鐵皮桶、一個大盤子、一塊大鐵片或者是平石頭。
華真行去了東國援建工人的生活區之后,才第一次見到了液化氣罐以及配套的灶具。
在幾里國,最高檔的灶具燃料就是罐裝液化氣,使用的人極少,因為供應量有限,換一罐氣非常麻煩且極為昂貴。
就連東國援建工程項目部,后來也在生活區的食堂里盤起了大灶,開始燒柴草炒大鍋菜了,因為搞液化氣實在很不方便。
社會的變革不僅是歷史書中的幾行字,涉及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細節可能是想象不到的。
新聯盟在各街區搞愛國衛生運動,修建垃圾站、下水道和公共廁所,禁止隨地大小便也禁止在廁所里亂搞,同時也推廣新式磚土灶,有條件的地方試著推廣煤爐。
新聯盟推廣的新式磚土灶,結構類似東國傳統的大灶,有煙囪不嗆人,柴草利用效率也更高、火災隱患更小。
至于煤爐,則越過了燒煤球的階段,直接進入蜂窩煤時代。瓦歌礦業就有煤礦,還有個坑口電廠,兩臺小型發電機組供整個礦區用電。
后來礦業集團大了開采規模,開始生產蜂窩煤。其實幾里國境內不缺煤礦,已有未來很多年的開采計劃,但還需要東國方面的援建合作。
別看如今的東國居民已基本不使用蜂窩煤,但蜂窩煤的年代并不久遠,在大家沒有住進單元樓之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有很多人家在用。
李敬直等人小時候家里就用過蜂窩煤,根據回憶,經過試制還原其工藝,又打造了一批煤爐樣品,培訓工人、搜集材料建了個小型煤爐廠。
燒蜂窩煤也是有講究的,至少對當地土著來說比較困難,還得手把手的教,最有技術含量的就是封爐,封得不好火就滅了。
這東西還不能放在居室內使用,得有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但無論如何也算是一種進步。
夏爾這次來,要求援建好幾個煤爐廠,還有配套的供應鏈,將東國商務談判組代表都給驚著了。
東國官員經歷過很多這種類型的外貿商務洽談,還第一次聽到這么樸實無華的要求。
還好煤爐這東西的技術含量很低,當年很多煤爐廠的工人如今還在,甚至都沒到退休年齡呢,倒是能提供相關援建項目。
幾里國已能生產煤爐,但還是用半手工的方式,原材料不足,產能非常有限,而此事關乎全國民生,所以需要下訂單從東國引進。
如今東國技術人員再搞蜂窩煤爐,完全可以優化設計,使用更好的隔熱材料加攏火結構,使其更環保且效率更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東國,其實鄉鎮級企業就可以生產這種東西,不需要大廠。
但是要將之做成大規模工業品,也不是目前的幾里國能搞定的,煤爐以及火鉗,多少要用到一些鐵皮、鑄鐵、鋼條等材料,其上游至少就需要鋼鐵廠吧?
幾里國有鐵礦,礦石品質還很高,可以出口東國,但當地也要有配套的鋼鐵廠。
蜂窩煤爐只是夏爾惦記的一個重要子項,現階段幾里國真正要引入的核心產業,主要還是鋼鐵、化肥、農機。
這也算是東國的過剩產能轉移,就看幾里國能吃下并消化多少了。
幾里國與東國的合作,以引進生產能力為主,并非完全開放式的,在某些領域就比較謹慎,比如零售業就沒有完全開放。
這不是說不進口東國的商品,而是說需要進口哪些商品,由幾里國擁有外貿進口權的零售企業決定,其中規模最大的是供銷總社,規模最小的應該是楊老頭雜貨鋪。
這不是針對東國的政策,而是幾里國本身的國策,對所有國家都一樣。
暫不開放商品零售行業原因也很簡單,幾里國脆弱的輕工業剛剛有所恢復,其競爭能力還相當有限,短時間內無法承受大量外來商品特別是東國商品的沖擊。
就比如最簡單的蜂窩煤爐,假如直接進口成品,以東國產業鏈之完整,哪怕已沒有這種產品也能很快生產出來,能將幾里國現有的煤爐廠都給沖沒了。
另一個需要合作又不能完全開放的領域,就是教育系統。
某些社會教育機構帶有產業的特征,但是教育系統本身,不適合也不能當成一種產業去發展。
教育是國家主權,以國家主權為前提,教育才有可能成為一種公民權利。
假如將教育當成一種開放式的產業來經營,后果會很嚴重,甚至會導致民族意識以及文化傳統的解構、異化。
世界上有沒有國家把主權當生意做的?當然有,比如某些小國就專門賣護照,實際上就是將國家的外交主權做成了護照產業,幾里國顯然不想再成為這樣的國家。
幾里國的民族意識,是剛剛通過新社會改造捏合起來的,原先只是地方割據勢力以及部族文化遺留拼湊的一盤散沙,很多土著居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幾里國人。
至于文化傳統,其實和傳統文化是兩個概念。幾里國沒有什么傳統文化,如果說有,也是上不了臺面的幫派痞文化和部族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