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到來,像是一塊投入湖面的深水炸彈,激起了滔天巨浪。
大內氏的家主,大內盛見,是一位沉穩而富有謀略的武將。
當年大內義弘在“應永之亂”中戰死后,足利義滿任命他的親信,大內義弘的弟弟大內弘茂為新任家督返回周防國、長門國,但被哥哥大內義弘命令在領地內留守的大內盛見拒絕承認大內弘茂的家督之位,與其進行交戰,最后大內盛見平定了弘茂一黨,逼迫室町幕府承認自己的家督之位,還受封周防、長門、豐前、筑前四國守護頭銜。
值得一提的是,跟勇猛無雙的哥哥不同,大內盛見除了擅長指揮作戰,也十分傾心于漢學與禪學,大內家此后的藝術細胞可以說都是從他這里繼承的。
大內盛見坐在高敞的閣樓中,眼神如鷹隼般銳利,等待著今川了俊的到來。
周圍的家臣們竊竊私語,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好奇之色,也有些許警惕,仿佛在猜測著這位曾經的“九州島王”會帶來怎樣的消息。
“今川君是來做說客的嗎?”
大內盛見手中捏著一把寫著“風林火山”的扇子,看著這位自己曾經的上司。
今川了俊緩步走進閣樓,他深深一禮然后抬起頭,直視著大內盛見的眼睛,緩緩開口:“不,我是來為大內氏送葬的!
今川了俊話音剛落,閣樓內的氣氛頓時劍拔弩張起來,家臣們的手按在了腰間。
大內盛見的臉上閃過一絲復雜的神色,他當然知道明軍的強大,也知道大內氏與幕府之間的不和,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勢力,大內氏也有自己的利益和考慮。
“明軍北征韃靼,西討帖木兒,南平安南,艦隊足跡遠至世界盡頭,打遍天下不見敵手,便是昔日蒙古人,也不過如此吧?而如今的日本,可有當年的神風相助?又可有當年的精誠團結一致對敵?”
“明軍如今帶甲四十萬,舳艫遮蔽汪洋,已然占據了濟州島、對馬島、壹岐島,登陸西海道不過是彈指之間的事情我所言真假,大內氏常年與大明進行貿易,應該能判斷的出來,在如此局勢下,大內氏既不集結軍隊抵抗,也不向大明獻忠輸誠,坐等覆滅,作為老朋友,我難道不該來為大內氏送葬嗎?”
大內盛見聽完今川了俊的話語后,他的臉色微微一沉,仿佛被一陣冷風吹過,使得原本就凝重的氣氛驟然變得更加緊張起來,家臣們的目光也齊刷刷地聚焦在他的臉上,等待著他的決斷。
大內盛見的手指在扶手上輕輕敲擊著,發出有節奏的“嗒嗒”聲,這聲音在寂靜的殿堂中回蕩,反映了他內心的掙扎。
大內盛見的眉頭緊鎖,權衡著今川了俊話語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
片刻之后,大內盛見的眼中閃過一抹精光,仿佛已經做出了某種決定,他緩緩抬起頭,目光銳利地直視著今川了俊,聲音低沉而有力:“今川大人,伱的話我已經聽明白了,但你要知道,與明軍結盟雖然是一個充滿誘惑的選擇,但你也必須承認,這其中的風險同樣不容小覷!
大內盛見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明軍的強大,我自然清楚,但他們的野心和胃口,也是我所擔憂的.如果我們與明軍結盟,無異于與虎謀皮,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吞并,這一點,今川大人不會否認吧?”
今川了俊微微一笑:“明軍所需,并非是西海道的土地,我只能說這一點,至于其他的,這就看你們大內氏與大明如何談判了但無論怎樣,大明的決策者也并非是無理之人,他們懂得分寸,只要你們大內氏能夠堅守自己的底線,相信明軍也不會做出過分之舉!
大內盛見聽后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著今川了俊的話語,他的眼神逐漸變得堅定起來,仿佛已經做出了某種決定。
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好!既然今川大人如此有誠意親自前來,那么我也愿意為了大內氏的未來考慮與明軍結盟之事!
隨著這番話語的落下,閣樓內的氣氛頓時為之一松,家臣們紛紛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仿佛看到了大內氏崛起的希望。
“應永之亂”后,大內氏比起巔峰時期,已經衰落太多了。
而今川了俊也松了一口氣,他知道自己的游說終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接下來,就是雙方進一步的討價還價和利益分配了只要雙方都有誠意,結盟就一定能夠達成。
大內盛見沉默了片刻,然后開口問道:“那么,明軍需要我們做什么?”
“開放登陸場,先清掃西海道的幕府勢力,隨后聯兵向東!
今川了俊微微一笑,說道:“明軍其實需要的只是一個友好的大內氏,他們希望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找到一個穩定的盟友,一個可以共同對抗幕府勢力的伙伴至于土地,明軍并不需要!
大內盛見聽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與明軍結盟無疑會增強大內氏的勢力,但這也意味著與幕府徹底決裂.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需要權衡利弊和考慮日本國內諸多方面的影響。
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后,大內盛見最終做出了決定。
他抬起頭,看著今川了俊說道:“我們需要得到相應的保證和利益,我需要跟明軍高層直接談!
今川了俊聽后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大半。
他再次深深一禮,然后說道:“放心,明軍一定會信守承諾!
——————
大內氏開放了自家港口作為明軍的登陸場,這一消息如同風暴般迅速席卷了九州島島。
一時間,原本平靜的九州島島內各大勢力紛紛被驚動,他們開始密切關注著大內氏的動向,以及明軍的進一步行動。
幕府內部各大勢力還沒理清楚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在得知這一消息后,更是如坐針氈。
他深知明軍的強大和對日本野心,也清楚大內氏的這一舉動無疑是對幕府權威的挑釁,于是,在暫時需要先解決在大和國內的吉野郡的后龜山天皇,所以沒有辦法集結兵力對抗明軍的情況下,他迅速下達命令到西海道,要求各地的守護大名集結兵力,準備對抗明軍。
為此,島津元久親自前來拜見大友親世。
當年的“九州島三人眾”,分別是豐后國的大友親世、筑前國的少貳冬資、大隅國的島津氏久,而島津氏久是島津元久的父親,所以論起輩分,大友親世是島津元久的世叔。
推開厚實的紅漆木門,島津元久迎面便見一名武士站在客廳里,他躬身道:“請隨我來!
他跟著這名武士,進了后邊的書房,一股墨香味撲鼻而來,書桌后面坐著一個老者,他的須發潔白,神態溫潤,看起來十分慈祥,顯然是個德高望重的老人。
這位老人正是大友親世。
大友親世因為他在南北朝統一戰爭中的功績,除豐后國守護大名之職外,還擔任檢非違使(日本古代的一種中樞高級官職,職權與華夏的御史大夫、廷尉類似)和西海道惣追捕使(擁有維持整個西海道治安和調集兵馬的權力),在官職上遠高于島津元久。
島津元久行禮道:“見過檢非違使大人!
大友親世擺了擺手,輕松地笑了笑,指了指示意他坐下。
島津元久跪坐下后也不繞圈子,單刀直入道:“幕府的信函,想必檢非違使大人已經收到了,幕府讓我們先對抗明軍,為幕府集結軍隊爭取時間,但我估計……”
“我知道你的意思。”
大友親世微微頷首,嘆氣道:“若幕府不能及時派出援軍,我們兩家恐怕危險了,可難道我們能不聯手抵御明軍嗎?若是放任明軍在西海道站穩腳跟,恐怕整個日本都會陷入災難之中!
他頓了頓:“不過不管怎么說,我大友家都是要在最前面直面明軍的,你們來支持就好,待到支持不住時,便逃亡吧!
“這怎么可以?檢非違使大人!”
島津元久大聲道:“島津家世代血勇,絕無退縮之理!更何況,我守護的是島津家的祖業,我決不會投降!
大友親世道:“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大友家的男兒同樣不惜犧牲性命!
“只是我年事已高,無法再上陣殺敵了,我會讓我的侄子大友親著代替我指揮大友家的軍隊協助你!
島津元久頓感壓力山大,道:“檢非違使大人有何良策?”
“明軍強悍,不可與之野戰,不如守城!
兩人商議好計策后,大友親世立即開始了緊張的備戰工作,他召集家族中的武將和家臣,動員所有的兵力交給大友親著指揮,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戰爭,大友親世清楚,這一戰不僅關系到家族的生死存亡,更關系到九州島島的未來命運。
島津元久打心眼里就覺得島津氏作為九州島島上的重要勢力之一,有責任也有義務站出來對抗入侵的明軍,所以他動員了家族中的所有力量,準備與大友氏一起并肩作戰。
隨著大友氏和島津氏的兵力逐漸集結完畢,九州島島上的氣氛也變得愈發緊張。
而在他們集結兵力的同時,大內盛見同樣也沒有閑著,他深知雖然與明軍結盟能夠帶來利益,但九州島島上的各大勢力絕不會善罷罷休,因此他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以應對必然到來的戰爭,同時防備明軍假途伐虢吃掉大內氏。
于是,大內盛見開始調動自己的兵力,加強領地內部的防御這種防御既是防御大友氏和島津氏,也是防備著明軍。
同時他也派遣心腹前往各地,聯絡那些對幕府不滿的勢力,試圖組建一個反幕府的聯盟,自己挑頭當盟主,來擴大大內氏的影響力,再來一次“應永之亂”,這里面就有跟大內氏一直藕斷絲連保持聯系的鎌倉公方。
就在大內盛見忙于布防,明軍進行大批登陸的時候,大友親世和島津元久也完成了兵力的集結,他們不斷向九州島島內的各個勢力發出號召,希望他們能夠加入反明軍的聯盟。
然而,讓大友親世和島津元久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的行動并沒有馬上得到九州島島上所有勢力的響應許多勢力在得知大內盛見與明軍結盟的消息后,都選擇了保持中立或者暗中觀察,他們很清楚明軍的實力強大,這時候加入反明軍陣營不是好選擇,不如誰打贏了跟著誰。
這讓大友氏和島津氏有些尷尬,但還是不得不硬著頭皮前出防御。
最終,大友氏和島津氏選擇把重兵囤積在了立花山城。
這座山城位于海拔367米高的立花山上,傳說此山是日本神話中創造天地的神仙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所居住,因而成為其棲息的圣山,最初名“二神山”,作為日本的創世神,這兩個神仙恰好也是一男一女,而且是人頭獸身那種,有點類似中國神話里的伏羲和女媧。
而“立花山”的名字,則是當年日本名僧最澄從大唐進修佛法后歸國,于此山建立佛寺獨孤寺,同時最澄將由中國帶回的樒樹種植于山中一個巖石旁,往后生的又直又茂盛,山上后來開了許多的花兒,因此此山得名為“立花山”。
立花山所在地方在筑前國,處于九州島島幕府軍防線的最北方,由于立花山擁有七座山峰,每一座都有城防設施,因此立花山城是一座不折不扣軍事要塞,這座山城是七十多年前由當時大友氏家主大友貞宗建造的,這里可以眺望到博德灣,這里與后來的大阪和堺并列為日本最繁華的貿易港口。
可以說,兩家聯軍把戰場選在這里,是非常有用意的。
如果明軍不攻克這里,那么無法威脅他們的核心領地,而明軍如果不管他們直接東進,他們也可以利用博德灣派出水師偷襲明軍的海上后勤補給路線,同樣起到遲滯明軍的效果.若是明軍來打他們,立花山城則非常易守難攻。
這樣,大友氏和島津氏完全可以在保證自己領地的同時,給足利義持一個非常說得過去的交代。
你讓我們主動出擊,我們打不過明軍!
但是我們囤兵在立花山城,既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又能威脅明軍后勤補給線,肯定比出去浪戰,把兵力都葬送要明智的多,如果我們兩家戰敗了,那明軍將東進再無后顧之憂,你說是吧將軍大人?
所以,在他們看來,如此據守完全可以達到讓明軍進退兩難且遲滯明軍的目的當然了,這也僅僅是他們一廂情愿罷了。
問題就在于,明軍真的會拿他們束手無策嗎?
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當大內盛見的斥候抵達立花山城時,他們發現,立花山城布滿了防御工事和陷阱,大友氏和島津氏的軍隊也嚴陣以待,隨時準備迎戰。
看到這一幕,大內氏的斥候不禁感到一陣頭皮發麻,他們沒有想到大友氏和島津氏竟然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做好如此充分的準備。
而大內盛見當然不肯浪費自家的兵力去幫明軍攻城,于是開始等待明軍的行動。
而明軍卻短時間內沒有動靜,他們似乎并不急于掃平九州島的幕府勢力,而是專注于穩固登陸場進行兵員和物資的囤積。
直到半數備倭軍已經登陸完畢,明軍在九州島島徹底站穩腳跟,明軍才在副帥曹國公、五星上將李景隆的指揮下大舉前進。
雖然剩下的備倭軍還在成國公朱能的指揮下進行登陸,但朱能和李景隆、姜星火等人交換意見后,一致認為這些軍隊就足夠了。
——————
天邊,第一縷曙光如細絲般逐漸擴散,將九州島島的天際線染成了淡淡的金黃色。
李景隆站在臨時的指揮臺上,他的目光透過望遠鏡,看著逐漸消散的晨霧,緊緊盯著遠處的立花山城。
城池依山而建,七個山頭上每個山頭都設有堡壘和瞭望臺以及完整的數道城墻防線,大友氏和島津氏的旗幟在微風中飄揚。
立花山城能夠進攻的山坡都比較狹窄,無法展開太多的兵力,所以明軍雖然猛將如云、士卒眾多,卻不能一擁而上。
此時,平安和朱高煦已經各自率領部隊進入了攻擊位置。
平安擅長使用火器,而作為南軍降將的他并未被任命為九邊總兵官,這次反而參加了跨海征日,基于他的特點,平安授命指揮火器部隊。
隨著李景隆的一聲令下,戰鼓擂響,明軍如同潮水般涌向立花山城,朱高煦率領的先頭部隊迅速突破了大友氏的外圍防線,在炮火的掩護下,向著山頭堡壘發起沖鋒。
此時,立花山城的各個山頭已經變成了火海,明軍的火炮不斷轟擊著城墻和堡壘,石塊和瓦礫在空中飛舞。
大友氏和島津氏的士兵們奮力還擊,箭矢交織如雨,試圖阻止明軍的進攻,但明軍士兵們毫不畏懼,這些身披鎧甲的勇士冒著箭雨,奮勇向前。
在這場激烈的攻城戰斗中,明軍特意準備的攻城重炮發揮了巨大作用。
這些體積遠超普通野戰火炮的龐然大物由數十匹騾馬牽引,每前進一步都伴隨著新式橡膠輪的顫抖。
裝填手們需要數人一起行動才能裝填炮彈,隨后炮手調整角度,然后點燃引線。
隨著“轟隆”一聲巨響,炮彈帶著長長的尾浪劃破天際,直接越過了山城。
而天空中飛鷹衛的霍飛等人,則不斷地根據觀測,來給地面的明軍炮兵糾正彈道。
很快,明軍的重炮越打越準,每一次炮擊都讓立花山城的城墻顫抖不已,仿佛隨時都會崩塌。
只打了半天,躲在堡壘里督戰的大友親著和島津元久二人對視一眼,臉上均露出震撼之色。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